第5章近现代哲学-《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第(2/3)页

    梁启超说:“世界者何?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有世界。”又说:“世界果借英雄而始成立乎?信也。吾读数千年中外之历史,不过以百数十英雄之传记磅礴充塞之,使除出此百数十之英雄,则历史殆黯然无色也。”不过梁启超在宣传“英雄固能造时势”的同时,也说“英雄与时势互相为因,互相为果”,“时势亦能造英雄”。

    新民思想

    梁启超在他创办的《新民丛报》上,提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的全新命题,主张“新民之道”当在“新民德开民智鼓民力”。之后他又写出洋洋十余万言的《新民说》,猛烈抨击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深刻剖析专制政体下中国人的奴隶主义劣性,号召国人彻底“破坏”封建旧政体,培养公德自由自治自尊进步毅力尚武进取冒险权利义务等现代国民新品质新道德,建设新的国民政体国家。这种新民思想使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耳目一新,引导他们先后走上改造国民性变奴隶为国民的思想解放之路,为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打下了一定基础。

    熊十力(88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原名升恒,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家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十六七岁时,他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

    熊十力岁从军,0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黄州活动,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8年月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熊十力的哲学,大致经历了由融儒入佛到儒佛同参,再到融佛入儒归宗儒学的演进历程。他的“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建构宏伟,构思奇巧,富有创发,独具特色。

    哲学就是本体论

    熊十力说:“吾学贵在见体。”“体”即是本体,熊十力的学说可以说就是有关本体论的哲学。熊十力提出要将科学与哲学区分开来,科学是向外的,是研究自然世界的具体知识,而哲学的目的是认识宇宙人生之源。科学所使用的工具是理智,而哲学则要靠直觉悟性。熊十力还认为哲学讲的本体就是本心,就是从孔孟直到宋明理学所讲的“仁体”。本心是万有的根源,它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传统哲学说的“天”“命”“道”“性”“理”“仁”“诚”等,都是本心的别名。熊十力所讲的,即是传统儒家所强调的人之道德本性。本心是道德的源泉,是唯一真实的自我,是生命的本质存在。

    体用不二

    熊十力对体用范畴作了规定,他说:“宇宙实体,简称体;实体变动,遂成宇宙万象,是为实体之功用,简称用。此中宇宙万象一词,为物质和精神现象之通称。”用西方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本体与现象。但熊十力反对西方哲学将体与用割裂,他主张“体用不二”。本体是一个“无定在而无所不在”的,不是离用而另外有一个被称之为体的东西;也不是由体派生出来用。熊十力用“即体即用,全用即体”来描述体用的这种“不一不异”的关系,说明体既不是时间上在先,派生出用,也不是逻辑在先而凌驾于用之上。实体即功用,不可在功用外求实体。

    熊十力的心性论

    熊十力讨论本体论问题,主要不是为了说明世界的本原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他提出了本心和习心的概念。本心是人本来的心,是人心之真的自己。习心的内容发生于人的后天受得的习气。熊十力认为习心的产生是必然的,人生而有欲,会生习心,如果纵欲就会物化。对这个矛盾的解决,不能采取完全灭人欲的方式,而应用本心统摄习心,达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性智与量智的认识论

    熊十力将本心与习心称做性智与量智。在本体论上为本心和习心,在方法论上则为性智与量智。量智即人们通常所谓的理智,它是科学所凭借发展的工具。性智则是人类具有的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的能力。量智的目的是向外求理,解决经验世界的问题,不能解决形而上学问题,不能实现人的自我认识。性智的目的是反求内省,使人觉悟到“吾心之本体即是天地万物之本体”,以此来达到天人合一。

    胡适(8),现代学者,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洪骍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胡适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里,两三岁时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认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岁后入家塾。不幸的是,父亲在胡适不满岁时便因病去世了。此后便由母亲冯顺弟担负起教育胡适的重任。

    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

    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又称实验主义工具主义效用主义等,是世纪70年代在美国本土出现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代表“美国精神”的哲学。0世纪初传入中国,约翰杜威亲自到中国,并与他的学生胡适和陶行知一起介绍实用主义,使之成为当时在中国比较有影响的西方哲学之一。

    实用主义经验论

    经验是实用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其理论认为,经验具有本体论意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归于经验,只有经验是真实的存在。胡适认为“经验”是客观的世界与人的行动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他介绍的实用主义经验论有以下几方面的性质:第一,经验就是实在。第二,经验具有客观的因素,因为认识主体不可能凭空得到经验,它必须经验着什么。同时它又具有主观的因素,因为即使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只要它与主观不发生关系,就没有被经验着,就没有意义,就不能称为“实在”。第三,实用主义将实在归为经验,又将实在的意义归为实际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相对于人而言的。第四,经验不单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且还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实用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真理观

    在实用主义者看来,真理的意义就在于效用,效用既是真理的本质,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胡适认为,真理首先不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而是一种主观意识的状态。真理不是永远不变的。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真理也是一种经验。第二,真理是相对的。第三,真理的标准是效用。

    实用主义方法论

    实用主义者是特别重视方法问题的。他们宣称,他们之所以与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就在于他们把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方法。

    胡适在《实验主义》一书中,介绍了杜威的“五步法”:1疑难的境地;2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3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4把每种假定所含的结果想出来,看看哪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5证实这种解决使人相信,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相信。

    胡适将杜威的“五步法”缩为两步,即他“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十字真言”。所谓“大胆的假设”,即敢于怀疑前人认为无可怀疑的绝对真理。胡适提出的这种方法,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提出了一种新的思想方法。

    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狭义的新儒学,是指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梁漱溟(888),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著有《中国文化要义》《印度哲学概论》《朝话》《漱溟卅前文录》《漱溟卅后文录》等。

    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却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他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宇宙与人生

    梁漱溟在哲学上吸收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观点,融合孔子孟子和王守仁的哲学,在本体论方面认为只有与“已成的我”相对立的“现在的我”(心精神)才是真实的存在。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三量说”的认识方法和人生观

    梁漱溟认为:“一切知识无外现比非量。”他从唯识宗的三种认识方法现量比量非量来指代人类认识中的感觉理智和直觉。从这三种方法出发,形成三种不同的文化。

    梁漱溟认为人生所遇到的问题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问题。第二种是人同其他人的关系问题。第三种是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即人人都要遇到死亡的问题。在人类初级阶段,人以理智的方法来征服自然,获得生存条件。在第二阶段,人利用建立在良知(直觉)上的道德,建立起人类社会的准则。而在第三阶段,在面对死亡的问题上,只有用唯识宗的“现量”(感觉)的方法,才能认识人生真相。在对这三个问题的解决中,人类建立起三种不同的文化模式: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

    三路向的文化哲学

    西方文化“遇到问题向前下手”,是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方式。中国文化在遇到问题时是“转换的自己的态度,就在这个境地上求解决”的方式。印度文化“遇到问题反身向后要求取消这个问题以求这个问题的解决”的方式。梁漱溟认为这三种文化路向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西方文化已经发展到了尽头,人类现在应该发展中国文化,而印度文化的复兴则在中国文化之后,距现今社会还早得很。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

    金岳霖(88),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

    金岳霖于年入北京清华学堂,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年回国,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7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8年0月日,在北京寓所逝世,享年0岁。

    金岳霖一生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是中国现代最有成就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张申府曾说:“如果中国有一个哲学界,金岳霖先生当是哲学界的第一人。”冯友兰认为,金岳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据“三个第一”,即“中国第一个真正懂得近代逻辑学的人”,“中国第一个懂得并且引起现代逻辑学的人”,“是使认识论和逻辑学在现代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个人。”

    金岳霖创建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本体论和知识论。《论道》一书是他的本体论;《知识论》一书是他的知识论,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论。他的知识论是以他的本体论为基础的。

    《论道》中的本体论思想

    《论道》是金岳霖在抗日战争期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国现代哲学中系统最完备最富有创造性的本体论专著。他在书中提出了“道”“式”“能”三个基本哲学范畴,认为个别事物都具有许多“殊相”,而殊相表现“共相”。个别事物还具有一种不是殊相或共相的因素,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样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构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认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变动生灭乃至整个现实世界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道”。

    《知识论》中的认识论思想

    《知识论》是关于知识的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知识论》肯定现实世界是独立于人和任何认识者的,又是可以认识的。因为每一类认识者都有正常的感觉知觉,都可以用感觉知觉去接受外界事物呈现在认识者面前的所与,并从所与的殊相中抽象出共相,以形成意念。意念和概念同时具有摹状和规范两种性质,用意念和概念去摹状和规范所与的结果就是经验。外界事物呈现于不同种类的认识者的所与是可以不同的,但意念和概念具有的抽象性和普遍性,是各类认识者共同的。本然世界是可以通过意念概念来认识的。

    《知识论》一书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构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它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技术性很高的哲学专著,为中国哲人在世界哲学领域里争得较高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冯友兰(80),现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

    冯友兰的墓碑上写着“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三史”就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合编为《三松堂全集》。“六书”就是《新理学》《新知学》《新原道》《新原人》《新世训》《新事论》,统称“贞元六书”。

    冯友兰称自己的哲学为“新理学”,认为它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而不是“照着”讲的,这其中有自己哲学体系的创新性。它所“新”的地方在于,借鉴了西方新实在论和实用主义哲学,将宋代形成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儒家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的问题,既是一个“觉解”的问题,又是一个“意义”的问题。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觉解”。按照觉解程度和意义的不同,冯友兰将人的精神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其行为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其行为是“为利”的;道德境界,其行为是“行义”的;天地境界,其行为是“事天”的。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据说,冯友兰在西南联大教书时,留有长髯,身穿长袍,颇有道家气象。一天,他去授课,路遇金岳霖。金岳霖问:“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有兰答:“到天地境界了。”两人大笑,擦身而过,各自上课去了。

    新理学的四个观念

    在《新理学》中,冯友兰依据逻辑分析法构造了一个形上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四个主要观念:

    1“理”。“理”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形成的根据和普遍规则,即任何事物存在都有它存在的依据和规则,一物有一物的道理,没有道理就没有事物。

    2“气”。“气”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所需要的抽象意义上的材料,即任何事物如没有材料,则其依据和规则便没有运用的对象,没有客观的材料道理便没有载体,道理也就不能展现。

    3“道体”。“道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动或生命状态,材料与道理之结合必然表现为运动或生命状态,否则它们之间也不能相互依存和证明。

    4“大全”。“大全”是一个逻辑的“宇宙”,即一切材料必然依照一切道理而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和过程,这是对宇宙万物的总概括,可以称为“一”或“存在”。

    冯友兰认为,这些观念“可使人知天,事天,乐天,以至于同天”。

    新理学的方法论

    《新知言》是专门讲哲学方法论的。他认为:“真正形上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正底方法;一种是负底方法。正底方法是以逻辑分析法讲形上学。负底方法是讲形上学不能讲,讲形上学不能讲,亦是一种讲形上学的方法。”“正的方法的实质,是说形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的实质,则是不说它。这样做,负的方法也就启示了它的性质的某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正的描写和分析无法说出的。”也就是说“正底方法是从正面讲形上学,负底方法是从侧面讲形上学。”

    贺麟(0),现代哲学家翻译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字自昭,四川成都金堂人。

    贺麟8岁入私塾读书,不久随姑太到镇上读小学。虽然所学仍不外乎《四书》《五经》,且重在记诵而轻乎理解,但幼年贺麟却凭其聪慧,亦稍能领悟儒家思想之奥义而深受其熏陶,尤其是对宋明理学,虽只是一知半解,浅知粗义,但却特别感兴趣,这为他后来研习国学打下了基础。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年赴美国奥柏林大学留学,获学士学位;8年进入芝加哥大学,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并获得硕士学位;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年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贺麟一生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哲学著作,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从中西会通的文化立场出发,把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与德国新黑格尔主义相融合,创立了现代儒家“新心学”思想体系。他还明确主张吸收基督教精神来促进儒家思想的现代化。

    早在0世纪0年代,贺麟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的重镇。《近代唯心论简释》《当代中国哲学》《文化与人生》是贺麟新心学思想体系的代表作。

    主体逻辑心

    贺麟认为心即实在。他说:“心与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是主宰部分,物是工具部分。心为物之体,物为心之用。心为物的本质,物为心的表现。”同时他又认为:“心有二义,一心理意义的心;二逻辑意义的心。逻辑意义的心即理。”理性是心的本性,如利为刃之本性与聪为耳之本性。另一方面感觉情欲是形而下的心理生理意义的心,为心之偶性。两者的关系是“心统性情”“心体物用”。

    直觉与理智

    贺麟试图将直觉与理智两种认识方法统一。他认为,从先理智的直觉,也就是梁漱溟所说的“附于经验的直觉”开始,经形式逻辑和矛盾思辨到最后的后理智的直觉,形成了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他认为理学所提出的以理智向外探究,其目的正是在于了解自己的本性;同样向内反省回复本心也就是了解物理。这两种方法“其结果亦归于达到心与理合一,个人与宇宙合一的神契境界,则两者可谓殊途同归”。他将感性直觉上升到形式逻辑和矛盾思辨,再上升到超理智的理性直觉。理性直觉又包括内省与外究两种,并且力图将反求本心与由外物至形上本体相融合起来。

    自然的知行合一论

    对知和行,贺麟作出了定义。他认为所谓知即人们的意识活动;所谓行,即人们的生理活动。知可分为显知和隐知,行可分为显行和隐行。他认为,显知与隐知显行与隐行“只有量的程序或等级的差别,而无根本的不同或性质的不同”。他提出了“自然的知行合一说”,他说:“任何一种行为皆含有意识作用,任何一种知识,皆含有生理作用。知行永远合一,永远平行,永远同时发动,永远是一个心理生理活动的两面。此种的知行合一观,我们称之为‘普遍的知行合一论’,亦可称为‘自然的知行合一论’。”

    ◆洪秀全塑像

    ◆太平天国天王玉玺

    延伸阅读

    洪秀全身死之谜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多数人认为洪秀全死于服毒自杀。洪秀全去世时,李秀成在天京主持天京保卫战,对天王府的情况应该有较确切的了解。曾国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中,言及洪秀全之死:“天王(洪秀全)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其后半部分中说:“天王之自杀,更令全局混乱。”太平天国的对手湘军首领曾国藩在同年六月二十三日的奏稿中说:“首逆洪秀全实系本年五月间,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根据上述资料,大多数史家认为洪秀全是“服毒自杀”。

    严复引进的“天演”哲学观

    严复引进的天演哲学,堪称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学习西方的进程,不仅从器物文化层次发展到了制度文化层次,而且已经临近思想文化的核心层次了,并成为吹响近代社会思潮转型最为响亮的战斗号角。

    ◆严复像

    ◆严复《天演论》手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