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按道理,以FBC—1A战斗轰炸机的气动外形和综合结构根本没办法做机体弹舱的,除非把FBC—1A战斗轰炸机整个推翻,重新设计气动外形,力学结构和各项系统,才能把所需的弹舱勉强装进去。 问题是这么干与重新设计一架全新的作战飞机没啥区别,不但耗时耗力,而且研制周期也会拉的很长,更重要的是成本方面会很不划算,自然就不会成为首选。 既然不是改变机体结构,那FBC—1A战斗轰炸机又是怎么实现机体弹舱这个魔术般的能力呢? 那是因为腾飞集团引入了一个叫做“保型战术舱”的概念。 当然这个“保型战术舱”的概念听着有些不明觉厉,实际上这个概念的基础其实就是腾飞集团为FBC—1A战斗轰炸机量身打造的保形油箱而已。 毕竟连宏通厂的强5H腾飞集团都想办法为其量身打造了一款机背保形油箱,从而大大提高强5强击机的作战半径;自然不能厚此薄彼,放着同为产业联盟中的西北航空厂的FBC—1A战斗轰炸机项目不管吧。 于是也就有样学样的帮着FBC—1A战斗轰炸机搞了一套。 只不过FBC—1A战斗轰炸机跟强5H的气动布局有所不同,而且FBC—1A战斗轰炸机的总师要求提高该机型的超低空突防能力,尤其是超音速低空快速突防,最起码要能够持续5到10分钟。 这个指标对于下一代作战飞机来说想要实现很容易,但对一款沿用许多二代机技术,刚刚摸到三代机门槛的战斗轰炸机来说显然有些高得离谱。 问题是FBC—1A战斗轰炸机总师定这么高的指标,腾飞集团也怪不得人家,谁让在发动机这块想挣钱想疯了的腾飞集团在推重比为8的WD—62SUV新型中等推力发动机出来后,立刻以种种理由降低WD—62SM涡扇发动机的配件供应量。 导致获得该发动机生产技术和全套工艺的西北航空厂下属发动机生产企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满足不了FBC—1A战斗轰炸机量产后的发动机供应。 西北航空厂下属的发动机生产企业不是没想过抗争,问题是有用吗?核心机是腾飞集团生产的,他们西北厂根本就不具备生产技术,你敢抗争,腾飞集团就敢把核心机给断掉,反正腾飞集团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的产品多了去了,凭啥给你西北厂生产核心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