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宋朝和我朝配享太庙的臣子也有乞休得允的。” “不然。” 看了顾炎武一眼,朱明忠笑着说道。 “若是七十岁一定悬车致仕,为何还有八十杖朝之典?况且还有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又为了什么呢?” 本来,君臣之间的答对到了这个地步,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再说下去了,这个时候,作为臣子的只需要谢恩就行了。而去意已决的顾炎武,听到陛下把自己比了孔明,顿时觉得不敢承受,遂起身揖礼道。 “陛下,武侯受任于军旅,臣有幸优游于太平盛世,二者似乎不可同日而语。” 认真看着顾炎武,朱明忠摇头说道。 “不对,这天下何时太平过?那建奴还占着西域,正枕戈待旦国准备再犯我大明!况且既然身任天下之重,又岂能以“太平”借口自逃安逸?况且朕舍不得你去,你难道就忍心辞朕而去?” 说罢朱明忠直视顾炎武不言语。 君恩深似海! 换成其它人,这个时候无论如何都必要谢恩,可顾炎武却摇头苦叹道。 “陛下,非是臣不知报效君恩,只是,臣去意已决了!” 顾炎武的回答,让朱明忠一愣,他没要想到对方居然这么固执,尽管有些不悦,可看着顾炎武已尽为白色的发须,这些年,他确实是太过操劳了。 “朕实在是舍不得你走!” 偏着头想了想,朱明忠点头说道。 “可,既然你去意已决,朕若是再一意强留,却显得朕的不是了,罢了,罢了。” 看着顾炎武,朱明忠常叹口气,然后说道。 “不过,你既然要走,朕的这阁臣里就少了一人,在走之前,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一位入阁?” 荐人入阁,这是阁臣的责任,对此,顾炎武也没有拒绝,早就已经考虑好人选的他,先思索片刻,而后才说道。 “刑部尚书李因笃、礼部尚书朱彝尊、东北总督姚启圣,都可以作为入阁的人选。” 见陛下沉默不语,顾炎武又说道。 “不过姚启圣曾事清,事逆,虽有才,却不宜出任阁臣,嗯,李因笃、朱彝尊两人皆可入阁,不过臣倾向于李因笃入阁。” “哦?” 朱明忠看着顾炎武,笑了笑, “为何是他?” “陛下,臣之所以推荐李因笃入阁,并非是因为臣与其是故交,而是因为他的祖籍和现籍。” 甲申时李因笃不过才13岁,深感亡国之痛,立志反清复明。18岁时,他告别故里,出外游学时与顾炎武、傅青主、屈大钧等人结为至交,后来以布衣官至刑部尚书,也是因为他不曾考取过功名——甲申时尚幼,再后来,就没有科举了。“自有名士以来,以布衣耸动四方,未有如公之盛也”。说得就是他李因笃。 “说来听听!” “李因笃的先世是山西洪洞人,后迁移关中,定居富平东乡,他祖籍山西,现籍陕西,而我朝中,已经多年不见山陕重臣了!” 顾炎武的这番话,让朱明忠略点下头,他能听出其话中的意思。 “朕对山陕之人绝无偏见!” 清算晋商、陕西移民,很多人都觉得身为皇帝的他对山陕有偏见,可实际上从来没有。 “臣知道,可是天下人不知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