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一节 大战一触即发-《明末有钱人》


    第(2/3)页

    一方面是满洲八旗旗主及八旗将领,其中大多是皇太极的亲兄弟、表兄弟等,他们手里握有实际兵权,乃是满洲八旗的核心力量;

    另一方面,则是皇太极招揽的降服于满洲的汉人,这些人文有范文程、宁完我,武有李永芳、鲍承先等人,他们虽不是满洲人,但因有皇太极的器重,因此也颇有几分发言权。

    形成这两方面互相牵制、互相配合的局面,皇太极还需要感谢姬庆文。

    原来是姬庆文于十一月十日在同皇太极的兄长——大贝勒代善——的遭遇战中,一举击溃代善正红旗精锐,并将这位努尔哈赤膝下的大阿哥打成了重伤,至今趴在床上不能动弹,更别说是出面议事了。

    代善这一伤,相当于替皇太极压制住了满洲内部最大的反对意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事权统一。

    因此皇太极于崇祯二年(也就是皇太极自立的天聪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召集的这次会议,进行得异常顺利,满、汉两方都拿出了自己的意见。

    满人大多认为此次突袭喜峰口杀入关内,已是萨尔浒之战以来最大的成功了,即便是努尔哈赤在位也未必能够做到。因此要向《三国演义》里曹操说的那样,不能得陇望蜀,再在京师周围劫掠一番之后,就应该见好就收,返回关外过冬。

    而汉人则认为若是就这样劫掠一番就走,就会给天下人留下满洲不过是些夷狄流寇的印象,只有下决心攻击一下京师——且不论能否真正攻打下来——才能向天下宣示,满洲人是有灭亡明朝并取而代之的决心的。

    皇太极之所以是皇太极,就是因为他无论是聪明才智还是文韬武略都强于所有满洲人,而其心胸眼界更是远远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他听取了两方面的意见,觉得乘着现在自己兵强马壮而明军尚未完全恢复战斗力的当口,攻击一下大明京师,不但能够壮一壮声势,表明自己是有夺取天下的雄心的,更能够尝试一下能否消灭驻守在广渠门外的辽东铁骑主力。

    毕竟袁崇焕麾下的辽东铁骑、关锦宁防线,才是皇太极的眼中钉、肉中刺!

    主意已定,又没有大贝勒代善从中作梗,皇太极的军令下达得异常顺利——以战斗力最强、忠诚度最高的满洲八旗主力为核心,于十一月十九日休整一天之后,兵分两路分别攻击驻扎在东边广渠门外的袁崇焕所部,以及驻扎在西边德胜门的满桂、侯世禄所部。

    皇太极意图攻击京师的战报如雪花一般飘进了京师、飘进了紫禁城、飘到了崇祯皇帝设在乾清宫的书案之上。

    这位年轻的皇帝第一次面临这样的情况,已是慌得手忙脚乱。

    从旁参赞辅助的孙承宗唯恐自己这个皇帝学生在慌乱之下,胡乱下达命令以至于扰乱了战局,终于不顾个人得失,将所有军务揽在自己手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