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〇五九节 喜忧参半-《明末有钱人》


    第(3/3)页

    原本按照姬庆文的计划,绸缎的产量,只要比去年提高七分之一,那就能筹措二十万两银子以上,除了可以向崇祯皇帝交差之外,还能多赚一两万两银子。

    可如今产量却整整增加了四分之一,生产一年便能产出两千多匹绸缎,除去进贡的部分,便是一千两百多匹,放到市场上出售能赚二十五万两银子,上缴给崇祯皇帝二十万两之后,便还能多出五万两雪花白银来。

    这笔账算得姬庆文心花怒放。

    要知道他们姬家在陕西经营了那么久,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两万两银子。自己初任苏州织造才一年,就能年赚五万两银子,看来还是那句老话靠谱——“升官发财,只有升官才能发财”。

    眼看着自己就要坐稳富二代、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了,却没料到现实给姬庆文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他织造衙门里生产出来的几百匹彩织锦缎,放在衙门库房里小半年了,竟然一匹都卖不掉!

    原来,苏州织造本来出产的所有绸缎都是要向皇帝进贡的,不会在市场上公然出售,自然也就没有公开的出售渠道。

    而本来前任织造提督郭敬,会将多生产出来的绸缎私自贩卖,从而得些好处。可这郭敬已被姬庆文斥走,他手里掌握的那些渠道自然也就被他带走了。

    而姬庆文虽是商人子弟,可他的大本营在陕西,陕西商人在江南、在南直隶、在苏州没有半点势力,现在立即组织渠道,不仅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更会遇到当地商人巨大的阻力,成功与否尚不可知。

    无奈之下,姬庆文只能让熟悉苏州本地市场的宋应星、葛成葛胜父子四处推销。

    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自己手里的这些绸缎虽然工艺水准在苏州也是鹤立鸡群一般,却始终没人愿意收购——几个月竟没有卖出去一尺绸缎!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