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如何治理?-《风雨大宋》


    第(3/3)页

    王洙道:“如此做,官员掌权,还是要通晓吏事才可以。通晓吏事,才可以知道吏员做事,合不合规矩,有没有谋私利。不通吏事,权力又是那么好掌管的?”

    杜中宵道:“不错。官员初任地方,朝廷应该让他们学习才好,便如军校一般。”

    新科进士及第,有三个月的学习期。不过这三个月,更多的是官员联谊,教给的东西不多。这个年代官员们还是比较随意,治理地方,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悟性,学的东西不多。

    文彦博想了又想,道:“中丞所说,自然有其道理。不过,能这样做的官员,实在少之又少。现在柏亭知监和叶县知县,只怕是难以做到。”

    杜中宵道:“以我在叶县待的十几天看,只怕是难。想做成,当另派得力官员去。”

    人事问题不是现在讨论的,文彦博点了点头,便不再多谈。

    欧阳修道:“治理地方明确分为官、吏、差,话虽不错,只是总觉得难办到。便如叶县,点检人户已是不易,再让他们轮流当差,那就更加艰难。至于吏员就更加不必说了,州县里面通晓吏事的人本来就少,哪里能够挑来挑去?”

    杜中宵道:“内翰,以前治理地方,由于钱粮不足,人员缺少,往往不问做事的人合不合适,只要有人即可。为了稳妥,多选本地豪户,出了事情,便以他们家产补足损失。却不知,这些豪户子弟在衙门为吏,岂能够不为自己家着想?对于官员来说,很多事情只能睁一眼闭一眼,不能过问太细。”

    众人一起点头。官员对方为官,有多少人兢兢业业?大多数时候,不过是保证治下不出来,钱粮收齐便就万事大吉。百姓哪个得利,哪个受损害,哪里能管那么多?

    欧阳修道:“如中丞所说,难道地方选择吏员,也要开办学校?选择合适的人,到学校里学习,合则入衙门做事,不合则退去。”

    文彦博道:“如此做的话,改的就多了。此事今日不多谈,各位回去考虑一番,下次再议。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什么,可以说出来大家议一议。”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