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召试学士院-《风雨大宋》


    第(2/3)页

    用过酒饭,陆主事渡河,前往唐龙镇。他到那里之后,张岊将离开唐龙镇,接替王凯任主管麟府路军马司。随着与契丹关系的缓和,又有耶律不花在那里坐镇,唐龙镇已经没有必要大将镇守了。

    回到住处,杜中宵刚刚饮了杯茶,十三郎兴奋地跑进来,扬着手中一封信对杜中宵道:“官人,老员外到了蜀地,递了一封家书来,快看看里面写了什么!”

    这就是做官的好处了,可以利用官方的邮寄系统递家信,相当方便。

    杜中宵拆开看了,父亲杜循与砂糖商人入川,一路到了资州。见那里气候、水土合适,买了几百顷山地,准备种甘蔗。杜中宵的同年郭琪在那里任推官,有他照应,一切平安。

    庆历二年进士几百人,川峡属于边地,条件比福建和两广好,按一任近一任远的原则,总有杜中宵的同年在资州附近为官。杜家只是买地种甘蔗,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照应不难。

    信里详细说了资州的情况,境内多丘陵,水资源丰富。不过蜀地人口稠密,荒地不多,大规模买地只能买丘陵山地,好在种植甘蔗无碍。好处是人口多,劳动力不缺,只要给钱很容易雇到人。

    杜中宵放下书信,把内容向十三郎说了。

    十三郎兴奋地道:“这些日子我也问过人来,都说蜀地繁华,物产丰富,女子娇媚,家里在那里置了产业,什么时候我也去走一遭,见识见识。”

    杜中宵笑道:“等到我入京为官,你就能去一趟了,顺便带位娘子回来。”

    听了这话,十三郎摸着头笑。他今年刚刚二十岁,到了娶亲的年纪。不过这个时候,晚婚晚嫁的现象很普遍,又是跟着杜中宵到处走的,倒是不着急。

    读过了信,十三郎又缠着杜中宵,问了许多资州一带的情况,才恋恋不舍地离去。他正是想闯遍全世界的年纪,显然对那个数千里外的甘蔗园很感兴趣。

    十三郎离开,杜中宵拿着家信想心事。官场上风云变幻,自己政绩再好,未来也难讲得很。既然两世为人,不能做大官,就要做个大员外,置办些产业是必要的。父亲到蜀地建甘蔗园是好事,那里开发充分,基本没有危险,可以累积经验。等到做得大了,可以再选更合适的地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