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让利移民-《靖难攻略》


    第(2/3)页

    只要辽东的军备废弛到一定程度,那蒙古、女真就会源源不断的南下劫掠,破坏辽东当地的民生。

    辽东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能力本来就低,财富积累速度很慢,被抢一次就得拿几年时间来恢复,年年被抢,那就只有每况愈下,最后成为大明的一道伤口,不断流血,继而加重山东和河北百姓的负担……

    “这小子……”看着朱高煦这一路对辽东的评价偏向贬低,老朱自己都不由看着有些生气。

    好在他早已在去年习惯了朱高煦先抑再扬的评价方式,所以他强压着脾气继续往下看了下去。

    后续的内容不出他的预料,朱高煦在贬低过后,也开始褒奖起了老朱。

    他认为老朱设辽东都司,对辽东实行军管是一点错都没有的,因为当下的辽东还没办法承受太多移民,移民不够的情况下,辽东自然也就没办法建设那么多民生方面的水利设施。

    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辽东这样各族混居的边塞之地,军屯是最好的办法。

    想要管理并同化当地大批不同民族的降丁,甚至还有许多从内地流放来的劳改犯,不用军事化管理还真没辙。

    如果老朱不这么做,那辽东这块地方就直接被这块地方上的蒙古、女真、高丽三家民族给平分了。

    老朱唯一做的有所纰漏的地方,就是没有继续扩大辽东南部的民管州县,不应该仅局限在辽南四州,而是应该将目光转向辽西地区,那里只要有人,便能开垦上百万亩的耕地。

    “可惜……”望着朱高煦的建议,朱元璋确实从中获知了辽东的真实情况,但他也觉得很可惜。

    当下不是他不想迁移人口前往辽东,而是他实在分不出那么多人口。

    山东虽然还有五百三十余万人口,但河北、关中、河西、河南等地都需要山东和山西对它们进行人口填充。

    目前辽东还算安稳,但关中和河西走廊的甘肃等镇却屡次爆发叛乱。

    辽东的几十万少民已经被朱元璋迁移到了河北,但河西走廊的几十万色目、蒙古人却没有足够的汉人压制。

    事实上两人都没有错,但朱元璋是站在皇帝的位置上看天下,而朱高煦看辽东便只看到了辽东。

    “他若是坐在我这位置,那他的看法或许也会与我的类……”

    朱元璋皱眉,很快将这种本不该存在的想法按下,继续往下看了起来。

    在接下来的情报内容中,锦衣卫将朱高煦对兵卒和百姓的政策尽数记录,当朱元璋看到这里的时候,他的眉头几乎没有舒展过。

    朱高煦给兵卒的待遇是高规制,这点朱元璋有点意见,但不多。

    比较之下,朱高煦每个月给兵卒以外的每个人发六斗米就让他有些不高兴了。

    朱元璋从乞丐走上皇位,他比谁都清楚一个成人每个月的口粮是多少。

    只需要五斗粮,一个人就能吃的很不错了。

    六斗粮,这是一些小富农才能过上的日子。

    “这小子这样养人,恐怕会把这群人养成……”

    朱元璋批评的念头还没升起,眼睛便看到了朱高煦宣布这些政策之后的各种手段。

    先是号召百姓们修建书院,整理城中道路,修建房屋……

    然后就是朱高煦和善出堡、弗提斤城做生意。

    虽然这名锦衣卫没有探查出朱高煦要与这些女真人做什么生意,但朱元璋能猜到大概是毛皮和牲畜之类的贸易。

    对于朱高煦的做法,朱元璋持保守态度,因为他得看得这小子把赚来的钱投入到什么地方才会选择生气或高兴。

    他继续往下看去,看到了傅让等人抵达吉林城,而后吉林城开始免费教授兵卒、孩童读书,全城平民参与开荒运动,修建河渠,发现煤矿、铁矿并进行开采。

    可以说,在朱高煦的治理中,吉林城不像是一个郡王的封地,反而过得有些原始和淳朴。

    当然,朱元璋很清楚,吉林城的军户能活得这样舒坦,是因为朱高煦免除了他们的赋税,并愿意拿出府库中的粮食给他们均分。

    不仅如此,辽东都司那边还给朱高煦运输了足够吉林城军户躺平的粮食。

    当下的情况,就是朱高煦用他的王府府库来养兵,用辽东都司的粮食来养民。

    他不压榨百姓,而是选择用工换粮。

    他将军屯田的粮食大头给了百姓们,自己只拿了小头。

    尽管这么做,他自己无法享受到身为一个郡王该有的待遇,但他却乐在其中。

    不仅如此,朱元璋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记录这些事情的锦衣卫在记录的过程中有些高兴,因为他的字里行间在越来越顺畅。

    他笔下的情报,从一开始的公事公办,到后来的沉浸其中……

    看到这里,朱元璋算是明白为什么武官要把这奏疏交给自己了。

    “任由这小子这样下去,恐怕你派去的那十几个锦衣卫用不了多久就不打自招了……”

    朱元璋合上了奏疏,同时瞥了一眼武官。

    对此,武官也只能低下头:“臣没想到他们如此经受不住诱惑……”

    “诱惑?”朱元璋往前探了身子:“渤海王诱惑他们什么了?”

    “这……自然是军饷和……”武官想要说些什么东西,可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

    若说军饷,朱高煦给麾下兵卒开的年俸确实很高,但却还是比不上锦衣卫给这些人的俸禄。

    武官不知道说什么是因为他发现朱高煦除了军饷后,似乎真的没有给过这些锦衣卫什么东西。

    可即便如此,这些锦衣卫却还是在不知不觉中为朱高煦说尽了好话。

    “陛下,臣这就将他们调回。”武官说不出来,只能跪下叩首。

    “调回作甚……”朱元璋将奏疏放在了一旁的桌上:“调回他们,那小子不就知道监视他的人是谁了吗?”

    “更何况,他能以这样的手段收服你派去的这些人,你能保证另外派去的人就能抵抗住他这手段?”

    朱元璋将奏疏拿起丢到武官面前:“继续把他们留着,只要大体的消息不出错,其它也没什么。”

    他很自信,但这是应该的。

    朱高煦现在之所以能让吉林城爆发出那么大的潜力,这并不是他个人能力有多么出众,而是大明的钱山粮山在给他开道。

    没了辽东都司的钱粮,没了宗人府和户部发的岁俸,朱高煦所建立的这一切都会在转瞬间土崩瓦解。

    对于当下的局面,朱元璋乐于此间,甚至想让朱高煦继续这样下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