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一篇,是极符合君臣之道的主题思想,也是朝廷对《鼎》的注脚,公认的标准答案。 但是孟行现在看,却有一些不同的理解。 鼎言象者,卦也! 爨以木火,是鼎镬亨饪之象,就好像三公之位,上则调和阴阳,下而抚毓百姓。 鼎能熟物养人,因此说象。 鼎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享,祭祀;上帝,是天帝,也是天道,元圣自神道中分离出人道,对天道尊崇,这也符合当时的境况。 这两句称“鼎”具有烹物以祭享天帝、奉养贤人的两大功用。 若祭祀则天神为大,宾客则圣贤为重,因此举其重大,轻小可知。 享帝直言“亨”,养人则言“大亨”,亨帝尚质,只是特牲而已,因此直言“亨”。 而圣贤既多,养须饱饫,因此“亨”之前还要加一个“大”字。 巽而耳目聪明——巽,逊顺,指下卦;聪明,指上离为明。 这一句取上下象为说,言“鼎”用之利,可使贤人获养然后逊顺以辅助于上…… 这句之前,与朝廷注解大致一样,而孟行所疑是从这句开始: 巽而之后,究是说贤人耳目聪明,还是另其他人耳目聪明? 谦逊听话就会使人变得耳聪目明么? 难道不是上者获助而“耳目聪明”么…… 《鼎》通篇说的是为君王之道,也是元圣创人道的根基,建立体系的支点……君王,是供养圣贤的基础,与国运体系相辅相成,所以《鼎》中这一句,应该是说上者获助而“耳目聪明”…… 孟行便琢磨出不对劲了:自己成了“耳目”了,所以英灵先塑造了眼睛和耳朵。 这下好了,他成了走狗。 但是孟行又奇了怪了,自己究竟是谁的走狗? 真是细思极恐! 他心中波涛骇浪,不得不先稳了稳心神。 国运体系建立,足见圣贤法力无边,神通法术,也尽在其中,一言而定天下法。 圣贤之说,足见文章。 这般圣贤,难道真是为君王、上者服务的么? 似乎也是不对的。 在国运体系之中,君王并非上者,而似乎应该用“尊者”来形容。 这样一来,便是: 贤人获养然后逊顺以辅助于尊者,尊者获助而“耳目聪明”,尊者凭着谦柔美德前进,并向上直行,高居中位又能下应阳刚贤者,所以至为亨通。 这样才能解释得通! 耳聪目明,承上启下,是以元亨! 孟行想通此节,就好似茅塞顿开,好像一瞬间打通了任督二脉,此时思如泉涌,如有神助,奇思妙想不断迸发,止都止不住。 他又想到,国运体系是人道化身,人道脱胎于神道,元圣学说具有法力,此中定有神通! 何为君王? 若是按照神道的说法,君王为自己! 按照元圣的说法,君王则为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