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作为锦衣卫指挥使,而且还是一手缔造了这一大案的人,他怎么可能不亲自旁观。 蒋瓛径直的来到写下蓝玉狱词的狱卒面前,拿起笔墨还未干透的证词,点点头,说道:“来呀,把谋反罪臣詹徽下狱。” 詹徽直接呆立当场。 而蓝玉则仰头大笑起来:“哈哈哈哈。痛快。” 想他蓝玉纵横沙场多年,如今却被一个小小官吏审讯来审讯去的,既然你这么急着要我的朋党,那你就是我的朋党好了。 蓝玉已经明白,自己已经活到头了,毕竟他也有自知之明,他太狂妄了,他也有那个资格狂妄。 他姐夫是常遇春,封鄂国公,追封为开平王。 连太子朱标都是他外甥。 甚至蓝玉和朱元璋还是姻亲关系,蓝玉的女儿就是蜀王朱椿的王妃。 若论军功,他有无数可以傲视群雄的功劳,哪怕与卫青、霍去病、李靖等历朝历代大将相比,他也不差。 若论地位,他已经做到凉国公,以及太子太傅,可惜到底还是没有被封为太师。 不论是名还是利,该享受的都已经享受到了。 只可惜,太子死的太早。 蓝玉闭上眼睛,他也终于明白过来,自己的死不赖别人,只怪太子英年早逝啊。 淮西勋贵被清缴过一次,为何自己没事? 只因为他是太子的舅舅,有太子在,自己就安然无恙。 至于朱允炆。 蓝玉嘴角露出一抹不屑的冷笑,他配吗?他配让自己效忠臣服吗?他不配。 牢狱一角,身披明黄色蟒袍的皇太孙朱允炆站在那里,面色冷漠的望着一边喊着冤枉,一边被下了昭狱的詹徽。 “父亲,您的仇,我报了。” 历史上,始终没有详细记载詹徽到底是怎么被牵连到蓝玉案中的。 反倒是这詹徽深得朱元璋的倚重才对。 詹徽在洪武十五年中的秀才,然后就马上被任命为正七品监察都御史,接着一年后实授正四品佥都御史,洪武十七年正月升任正二品左都御史。 仅仅一年多,就从正七品升任正二品,升官不可谓不快。 结果在锦衣卫指挥蒋瓛告蓝玉谋反时,明太祖朱元璋任命皇太孙朱允炆和吏部尚书詹徽审问蓝玉,蓝玉不服,詹徽斥责他‘速说实话,不要白白牵连旁人。’ 于是蓝玉大喊詹徽就是他的党羽,而皇太孙朱允炆也不含糊,马上下令拿下詹徽,随后就被诛杀了。 从朱元璋的眼前红人,再到遭到株连,前后不过几年光景。 而在这其中,唯一能被认为是理由的,恐怕只有朱标的突然薨逝了。 朱标虽然是病死的,可他的病又是怎么来的? 朱标不正是因为詹徽手段酷吏,才想找朱元璋求情,于是父子爆发了一次冲突争论。 而朱元璋当时却说詹徽做得对。 所以这詹徽,恐怕也死定了,谁叫朱元璋小心眼呢。 蓝玉案,终于还是爆发了,而且牵连甚广,除了已经做蜀王妃的蓝妃,也就是蓝玉的女儿外,凉国公阖府上下诛灭九族。 而且不光是蓝玉一家,还有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者足有一万五千多人。 本来谋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剐凌迟处死的,可朱元璋念及蓝玉与自己是儿女亲家,所以‘心软’的进行了‘宽大处理’,由碎剐改成剥皮。 这样一来,刽子手把蓝玉大将军的全须全尾整张人皮剥了下来,算是留了全尸,并把人皮充草之后送往了他女儿蜀王妃处‘留念’。 是个人了? 先不管蜀王朱椿有没有被吓到,那蜀王妃也就是蓝妃也是个狠人。 据传说后来明末时,当农民军攻破蜀王府时,还在王府祭堂发现了这件‘文物’。 也不知道真假。 总而言之,一代悍将蓝玉,就这样咎由自取的走向了灭亡。 其实朱元璋真的很喜爱蓝玉,可惜蓝玉年纪太小了,如果他和常遇春、徐达等人是一代人,还有机会亲自追随朱元璋。 而且朱元璋不是没给过蓝玉机会,甚至给了他铁券丹书。 可结果呢?蓝玉不知道急流勇退,更加不知道低调做人。 蓝玉之死是必然的结果,否则国家也不会稳定。 甚至于,日后当朱楩真的要上位了,也不会留他。 这样的将士虽然好使好用,可是你问问曹操,他敢留吕布吗? 吕布不猛吗?问题是,吕布也是一样的狂的没边了,一个不注意就把你当义父砍了,或者就造反了。 越是将帅之才,反而越该谨小慎微。 这一点来说,徐达做的就很好,汤和也明白功成名就之后就要急流勇退的道理。 其实汤和也曾经酒后失言过,但是朱元璋还是给了他善终。 说白了就是,给你脸你不能不要脸,这一点来说,朱楩这一世不愧是朱元璋的儿子。 说起来,蓝玉案结束后,等朱楩的奏章与锦衣卫秘折送到朱元璋的手中时,已经是五月份的事了。 “他终于回大理了?”朱元璋冷笑着,刚刚再次株连杀了一万多人的他,眼睛里都冒着冷芒,说道:“拟旨,传召。我看看他还敢不敢抗旨不遵。这次让锦衣卫去宣召。”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