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2 韦爵爷技惊四座】-《明鹿鼎记》


    第(3/3)页

    当然,这是日本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想通过战争要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白银罢了。

    很多人只知道明朝有海禁,不知道宋朝也有海禁。

    海禁不是闭关锁国,而是禁止民间私自海贸。

    因为政府要垄断海贸的丰厚收入!

    而且宋朝官府不但垄断对外海贸,还垄断了手工业,除了传统的盐铁,还有茶、酒、瓷。

    到了明朝,私营工商业已经全面超越官营工商业了,但明朝官府没能有效地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税收制度,钱都被贪官污吏和地主豪绅们拿走了。

    宋朝官府的工商业收入占总收入的70%左右,而明朝官府的工商业收入差不多只能占到10%。

    税收高就代表国家富吗?这显然不是的。

    宋朝税收高是因为它税收能力强且税率高,税收占国家gdp的比重很高。

    不收税哪来的俸禄养那么多官,冗官。

    宋朝的兵民比是历朝之最,还是发工资的募兵制,冗兵。

    还得给辽、夏交保护费,冗费。

    宋朝事实上是历朝历代搜刮百姓最严重的政权之一,比它还差劲的大概只有那些割据混战的军阀了。

    明朝是真的穷,但这个穷指的是国家财政。

    无论是gdp还是人均gdp还是人均收入还是人均生活水平,明朝都是比宋朝高的。

    不是穷的问题,而是地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中国封建社会必须是中央集权,建立一个由朝廷能够控制约束的官僚体系,实现区域间的均衡,说白了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拿富地方钱补穷地方,要不国家就得给拖死。

    明朝最为典型,老朱那时候刚打完仗,各地都很穷,他就以土地作为全部衡量标准,制定税收政策,问题在若干年后,由于海禁松弛,南方商业发展不断发展,富起来了,油水足,而皇帝在北方,对这个情况没有切身了解,只是多抽点税。

    其实他拿的一点和南方创造的财富相比百足一,这个短视,导致了政策调整出现了相当长一段空窗期。

    而小朱、小小朱们有没老朱和他儿子那手腕控制官僚体制,官员们趁此机会大捞特捞,与商人勾结成利益集团,甚至自己成为商人,国家要调整税收政策时,立刻跳出来坚决反对,特别是明代官僚中许多决策者都是富裕地方出身。

    在问题没激化前,自然不想从自己家割肉,这使朝廷不得不长期用可怜的税收去补剿匪、平叛、灾后重建的窟窿。

    随着物价上涨,开销越来越大,拖也拖死了。

    明朝和北宋不同在于,北宋的官僚上层大多出身北方,且当时文化上北方优于南方,经济南北差异还没有大,这使中央将南方钱抽到北方,北方用输出文化换取可以实现。

    至于南宋,就偏安在一隅,靠土地税连个活路都没有,只能靠发展商业,而当时的行都在杭州,临安,就是商业最发达地区。

    统治者时时刻刻都盯着这个唯一的活路,商业政策变得很务实。

    虽然官僚们该拿还拿,因为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贴的紧,贪污金钱占国家的收入的比例远小于明朝。

    这里要说明是比例,不是说南宋官僚比明朝官僚清廉。

    大宋的那个财政总量,单位叫“贯石匹两束”,分别对应的是“钱、谷、布、银、草”。

    假如,某年大宋某州府夏税:钱两千贯,粮食两万石,布五千匹、银五百两、草一万八千束。

    那么统计下来本年夏税是四万五千五百(贯石匹两束)。

    而各个州府加在一起,最后的总数汇总到中央,动不动一亿几千万。

    一束草和一两银也根本不等值。

    14~17世纪欧洲的新兴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纷纷来到东亚开拓殖民地,发展贸易,明清同他们的交往始于16世纪初。

    过去,总将这定性为反抗西方殖民。

    但当继续挖掘历史却能察觉到,这背后的问题,远比想象的要多很多。

    “陛下,可以由陛下亲自掌管海关税收,全部交给东厂去办,甚至把大明所有水师,都放在东厂下面,不叫监军,直接由太监领军,当初郑和下西洋,领头的不就都是宫中太监吗。”韦宝回答了天启皇帝朱由校的问题。

    韦宝的回答,将在场的人都吓了一大跳。

    把海关和水师都交给太监把持?

    这是大家都想不到的回答。

    其实刚才韦宝列了一大堆的数据,说的很清楚,大家都已经有点被韦宝说动了。

    唯一疑惑的就是皇帝提出的问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