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等明年再活捉吧-《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第(2/3)页

      米哈伊尔还是有底线的,不会做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清国工人在海参崴的生活条件说不上优越,但是和他们在清国的生活也有天壤之别。

      最起码肚子能吃得饱。

      除了招工,米哈伊尔今年的工作进展顺利。

      一万俄亩土地已经开垦完毕,明年开春就可以全部耕种。

      华人在耕种上的天赋无人能及,一部分开垦比较早的土地,今年已经有了收成,收获喜人。

      俄罗斯的耕种水平并不高,即便跟同纬度国家相比,产量也比同纬度国家低一半左右。

      在所有欧洲国家中,俄罗斯土地的小麦收货量,排名倒数第一。

      丹麦每俄亩小麦可以收获193.6普特,德国127.4,俄罗斯只有42.6――

      海参崴今年耕种的小麦,以俄亩计算,每俄亩可以收获90普特,这还是在几乎没有管理的情况下,因为海参崴的工人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开荒,根本没时间管理,完全看天吃饭。

      米哈伊尔在统计完今年的粮食产量之后,很高兴的告诉乔治,明年海参崴就可以在粮食上面自给自足,不再依赖从欧洲调运。

      乔治对米哈伊尔提出更高要求。

      只有小麦自给自足怎么能行呢,海参崴的工人也不能只吃小麦,营养必须均衡,重点是要有肉,不说像东欧这边的农民一样顿顿有肉,最起码也得有荤腥。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

      今年招工刚刚起步,人手还不够多。

      明年会有更多工人抵达,到时候四个集体农庄,就可以开始大规模饲养家禽家畜。

      整个夏天,西伯利亚舰队的水兵都在伐木,伐木场内的木材堆积如山,用来盖房子足够了。

      水兵去年砍伐的木材,经过一年的晾晒已经可以使用,米哈伊尔命人建了一座轮窑,一次可以烧二十万块砖,需要15天。

      城市建设对建筑材料的需求量极大,砖的作用很多,不仅能用来盖房子,还能用来铺路,西伯利亚舰队对砖的需求更大。

    
  1871年海参崴建港,港口周边的炮台和军营同步开始建设,目前这个工作还在进行中,至少还需要十年才能完成。

      在此之前,西伯利亚舰队修建炮台,用的建筑材料都是石头。

      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采石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因此炮台的进度缓慢,达不到军部的要求。

      有了砖,建筑速度就能大大加快。

      最妙的是,烧窑这个工作冬天也能做,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比较小。

      而且轮窑不挑食,不管用什么材料,只要能燃烧就可以。

      整个夏天西伯利亚舰队的水兵都在伐木,所以海参崴可以烧的东西多得很,再建十座轮窑也够用。

      米哈伊尔不用木料烧窑,用煤。

      还不是普通的劣质煤,而是可以供军舰锅炉使用的优质无烟煤。

      军舰锅炉其实也不挑,什么煤都能用,但是劣质煤炭由于燃烧不充分,对设备的损害极大,所以军舰要用最好的无烟煤。

      用无烟煤还有一个好处是不会产生浓重的烟雾,这对于军舰的生存更有利。

      勘测队在距离海参崴不到5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出产无烟煤的优质煤矿。

      于是米哈伊尔就用无烟煤烧窑。

      这引发西伯利亚舰队的极大愤慨。

      西伯利亚舰队烧的无烟煤,一部分是从清国进口,一部分是从欧洲万里迢迢运到海参崴。

      清国优质无烟煤的产量不足,除清国自己的海军之外,日本海军也大量采购,供日本联合舰队使用。

      这里不得不表扬东方俾斯麦的商业精神。

      甲午清日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清帝国订购3万吨优质煤炭。

      当时清帝国海军自用的是劣质煤炭,优质煤炭全部用来出口。

      清日战争爆发后,有人建议停止向日本出口这批煤炭。

      李大人认为堂堂我大清岂能失信于人,于是这批煤炭正常出口到日本,供应日本海军。

      米哈伊尔倒是不至于资敌。

      可是用优质无烟煤烧窑,效率确实是挺好,败家也是真败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