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琉球國 1-《我老爹是叫門皇帝》
第(1/3)页
成化十二年,朝鮮南北之爭,已近尾聲,明軍為盡快維護朝鮮平穩局勢,讓朝鮮百姓免于戰亂的禍害,時任遼東總兵官,遼平伯,石彪被迫率軍進入朝鮮調解戰爭,不過漢城,平壤兩方打急眼了,不聽從明軍調解。
看著在戰爭深淵掙扎的百姓,那些嗷嗷待哺的戰亂遺孤,那些被破壞的家園,石彪于心不忍。
為了能夠讓朝鮮重新回到之前和平的日子,石彪最終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武力干涉,以暴制暴,明軍先后占領平壤,谷州,漢城,消滅朝鮮兩方士兵十余萬。
在戰后,大明大皇帝陛下準備另立新王,可戰亂卻讓李氏王族宗室被誅殺殆盡,實在無人可立,最終,在朝鮮士族,百姓,工匠數十萬人上書懇請大明納朝鮮為大明國土,設置官職,想得到圣人教化。
而這封請愿表,以及石彪的奏章到了京師之后,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
時任內閣首輔于謙并不愿接納朝鮮,但當時正值朝廷關系微妙之際,再加上李賢在一旁勸說,于謙只能默認。
可兵部給事中張懷芝站了出來。
指著皇帝的鼻子訓斥此舉,更改祖制法規,
并言道海外夷國,如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西洋、東洋及南蠻諸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
通俗一點來講,這就是賠本,賠到姥姥家的買賣,要是開了這個頭,大明朝后世之君都會爭相效仿,到處打孤懸海外的小國,到時候,天朝上國的百姓可就要世代受戰爭所拖累,皇帝也會養成好大喜功的毛病。
可張懷芝卻看不到,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幾乎每一年都在打仗,不管是大的戰役,還是邊境的摩擦,一直都在發生,而華夏民族的產生,國土的遼闊,也都是世世代代漢家兒郎征戰而來的。
不管是文官方面的代表人物徐有貞,還是當時武將方面的泰寧侯陳瀛,都是支持納朝鮮而為大明直管國土。
再加上皇帝陛下已有定論。
再有道理的話,也沒有人會正視。
惱羞成怒的張懷芝,就直言要效仿漢時汲黯,唐時魏征,撞柱而亡,死諫皇帝,來維護朝鮮乃不征之國的法統。
起初,朱見深并不相信會有人真傻到去撞柱子,可張懷芝真的撞了。
這也是給朱見深上了一課,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去考量古人,特別是那些讀書鉆進牛角尖的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