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憤青-《我老爹是叫門皇帝》


    第(2/3)页

    國子監的大部分民生都是從這官學中選拔出來的,大多都是二十歲出頭的年紀。

    當然也有一些落榜的秀才,通過自費選貢的方式,進入國子監之中。

    永樂元年,太祖文皇帝始設順天府國子監。永樂十八年,正式遷都北京,改順天府國子監為國子監,以應天府國子監為南京國子監,太學生遂有南、北二監之分。

    當然這兩個國子監也是誰也不服誰,在一段時間中,南北太學之爭,也演的非常火烈,雖說應天府南京,也是大明的首都,設有六部百官。

    但卻那些官員都是虛設養老之地,而皇帝也不在應天府。

    順天府的國子監便認為,自己這才是真正的最高學府,因為自己就在皇帝腳下。

    而應天府南京的太學生們認為,自己才是大明的最高學府,為啥,因為這是太祖高皇帝設置的國子監,時間久遠,并在遷都之后,并未取締,反而在太常寺掛名比京師的國子監還要高……

    當然,兩國子監之爭,頂多都是隔空寫寫對子,罵罵架,朝廷還能忍受,忍受不了的是,兩個國子監的爭執最終還是牽扯到了大明朝歷史遺留性問題。

    所以在宣宗時期,朱瞻基便給兩個國子監的祭酒,司業都下了旨意,不準再談南北之事了,你們在談下去,就要談到我們老朱家的叔侄恩怨了,這讓我們老朱家臉往哪里擺,讓我爺爺太宗文皇帝的臉往哪里擺……

    因為朱瞻基的插手,南北國子監爭執,也算消停了一些……

    …………

    雖然現在大明對于民間的管理,對讀書人的放縱,沒有達到宋朝的巔峰狀態,但長久以往的寬松統治狀態,還是讓這些國子監的士子有了向宋朝學林靠攏的跡象。

    他們敢說敢罵。

    自從新稅制的傳言開始后,作為讀書人的代表,最高學府的學子。

    擁有一腔愛國忠君之心的太學生們便忍受不了了。

    他們還沒有真正的享受過讀書人的特權,你現在告訴我說,沒有了。

    那還怎么忍。

    先是找到祭酒,想要訴說眾人的不滿,可到了府中之后,便看到他們敬愛的祭酒頭上纏著繃帶,臉上多有紅腫淤青,牙齒都掉了兩顆,說話也說的不清不楚。

    來看望祭酒的太學生們,都是大怒不已。

    這怎么還能打人呢。

    但現在祭酒大人,已經說不清楚話了,也問不出什么。

    而后十幾名太學生們又到了國子監司業家中,司業比較年輕,剛剛到六十歲,頭腦也靈光,大戰之時,一看形勢不對,立馬戰略性后退,除了第一個照面被詹楊一拳頭錘在頭上后,便在也沒有挨過揍,所以頭上只有一個包沒有褪下去,再無外傷。

    也是從司業的嘴中,這般太學生們知道了在朝堂上發生的事情,于謙是大功臣,大明朝的大忠臣,聽說在變法中也有于謙的身影,都是百感交集,心有迷惑。

    可當這司業說出了徐有貞的名字后。

    太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點。

    以前徐有貞只是蒙騙當今皇帝陛下,現在竟然連于太保都給蒙住了,還仗著自己年輕力壯,拳打祭酒,腳踢司業.

    這擺明就是不講國子監的牌面放在心上。

    當下一向熱血的太學生們,就開始策劃報復徐有貞的行動。

    實際上,他們對于朝堂上發生的事情,也不清不楚,新政到底是被提起來的也不重要。

    他們就是想著報復。

    當下暗自聯絡了三十多個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