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新稅制-《我老爹是叫門皇帝》
第(3/3)页
而隨之大批的勛貴,官員們也察覺到了其中之暴利,糧食從這邊運到那邊,就能賺上一筆塊錢,他們抵擋不住其中誘惑。
也投身到了他們曾經鄙視過的行當中,當起了官商,因為他們享受著免稅的特權,茶樓,經鹽,當鋪,甚至是妓院都有這些人的影子。
他們賺的盆滿缽滿,可普通百姓的日子,卻是一天不如一天,大明的稅收,卻是一天不如一天……
當然于謙也看出了其中之大利,便向朱見深提出在更改稅制的時候,將商稅也完善一番。
先從漕運大商賈開始,而后轉接到關口,最后再到入城的環節,都要有吏征收稅務。
而原先存在的市稅,商鋪的稅收,也從三十取一,增加到了三十取二。
這個看似是與商爭利,但卻不像表面上的那么簡單。
向商人征收龐大的銀稅,看似是減少了商人的利潤點,可在長期的發展中,朝廷會為了商稅白銀的龐大入賬,繼而開放其他的新政策來支持這些商人,他們的地位也會慢慢的往上抬一抬,而且經商的大環境也能好一些,交稅大戶甚至能夠成為官員的座上賓,得到本地官府的支持……
繼而有出海稅,入海稅,等一系列稅制相繼從于謙的口中說了出來。
海稅取得很多,從內地的三十取二,變成了三十取五。
因為其是暴利,所以朝廷也要拿大頭。
當然于謙在此時提出海稅,眾人還都很是迷糊,想來,于太保想的太多,大海都是封著的,除了官船,誰能大搖大擺的出海做生意。
不過聰明的人,就覺得不簡單了。
王文張了張嘴,還是什么話都沒有說……
徐有貞,李賢二人也是相互對視一眼,三人談論的時候,可沒有提過海疆之事啊。
這些人都察覺出了新的信號,而朱見深卻是一臉淡然,想來是早就知道了于謙所說的這些。
鹽稅還是保持不變。
大明朝的鹽稅也很低,并且非常穩定,從朱元璋砸碗造反,到朱由檢煤山找繩。鹽稅一直保持在125至130萬兩,從來沒有增加過鹽稅,鹽價也比較便宜,1.7文一斤的收稅標準。
關于新政的稅制,于謙足足講了半個時辰,而官員們也大氣不敢出老老實實的聽了半個時辰。
待到于謙全部講完后。
坐在龍椅上的朱見深已經是一臉笑意,他看著王文,說道:“王尚書,可還有什么要補充的。”
王文抬起頭看了一眼朱見深,而后低下頭去恭恭敬敬的回復道:“陛下,臣沒有其他的異議,陛下放心,臣一定盡心幫助于太保。”
朱見深點了點頭,目光從徐有貞,李賢,朱壽,陳瀛等人一一閃過,而后又回到了于謙的身上。
“于太保,此稅制如何實施。”
“先試點推行,從順天府,應天府,鳳陽府,洛陽府,西安府,沁陽府等地,開始實施,臣監管順天府,徐都御史愿自告奮勇前往應天府,鳳陽府由陛下下旨欽點試行,而西安府,洛陽府,沁陽府由陛下下旨給與李秉巡撫特權實施……”于謙朗聲說道。
治大國如烹小鮮,需要緩緩圖之,這一點朱見深也很是清楚。
當下朱見深從龍椅上站起身來,看著百官。
“朕準了,眾位愛卿,誰同意,誰反對……”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