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改良马具-《镇北王关宁》


    第(2/3)页

    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其实相当重要。

    若没有鞍蹬,人们需要骑跨与裸马的背上,仅靠抓住缰绳或马鬃并用腿夹紧马腹使自己在马匹飞驰的时候不致摔落。

    但这种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长时间骑马容易疲劳,同时在奔跑的马背上也难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战中,骑手无法随心所欲地使用刀剑和长矛,劈砍或刺杀落空、双方兵刃的撞击等都随时会令骑手从马上滑下。

    因此这样的骑兵除速度占优外,其战斗力是远不如脚踏实地的步兵的。

    大康是中原国家,骑兵本就缺乏,因而也造成配套马具得不到重视。

    关宁在查阅中发现,这个时候的马具,有很大缺陷。

    如马蹬,制作相当原始,是用皮革,麻纤维,或者纯粹木质,没有金属外皮,这种都极易损坏腐朽,可能真正要用的时候,却不行了。

    还有个主要缺陷是,他们用的马蹬,都是单蹬,只是用来上马的。

    实际战争中,只有双蹬才最有用。

    脚踩上去可以借力,可以保证身体自由发挥,提高战力。

    若没有马蹬,则需要相当高明的马术。

    可这本来就是中原国家所缺乏的,无论你怎么训练,也无法跟天生的马术高手蛮族相比。

    另外马鞍,甚至马蹄铁都有问题。

    而这些都是制约骑兵战力的主要因素。

    关宁来到工部,见他的是工部右侍郎王都诚。

    他年近六旬,身材偏瘦,但看起来很精神。

    工部官员多为工匠出身,并且都很务实。

    之所以能让右侍郎来见,还是因为关宁放出的话太硬。

    关世子,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咱们共同探讨。

    王都城打了个哈欠,但明显兴趣缺失的样子。

    谁不知道你关世子是什么人?

    你会作诗,会写小说,还会做生意,还会查账所会挺多。

    但改良马具,这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

    专业的事情应由专业的人做。

    耽误您点时间。

    关宁觉得能有位右侍郎见他,就挺够意思了。

    他态度也挺好。

    这是我画出的图纸,还有说明,王大人可以先看下。

    没有准备他是不会来的。

    图纸?

    王都城诧异的看了关宁眼,然后接了过来。

    第张图,是个马蹬。

    他当然认识,但又有些陌生,因为这跟传统马蹬不太样。

    图画的很好,很清晰的看出。

    马镫的镫枘较长,镫体呈扁圆形,蹬脚处略向内凹,而冯素弗墓中的镫,镫柄校短,镫体呈圆角的三角形,蹬脚处较平直。

    以他的眼光来看,完美的契合了人脚。

    并且这不是单马蹬,而是双马蹬!

    王都诚狐疑的看了关宁眼,又看了下张,这是个马鞍。

    同样跟传统马鞍不同。

    有说明为,这是高桥马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