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丘福默默旁观中。 朱棣从包袱拿出妙云给他准备的一块白棉布。 这块棉布可以当做备用毛巾,衣服破了,还可以用来补衣服。 此时的作用就更大了。 把棉布撕成条,找些鲜草,攥在手里使劲儿揉一揉。 就染成较为鲜亮的绿色。 在按照大家不同的能力,分别在肩头缝上一道杠、两道杠、三道杠。 朱棣得到大家一致认同,喜提三道杠。 八叔、周浪、六叔、四叔还有几个年轻人,经过大家一致商议,佩戴了两道杠、一道杠。 一切准备完毕后,朱棣说道:“接下来路程中,大家就要试着习惯,有问题先找身边带标识的人。” “如果身边一道杠标识解决不了的,再找两道杠,最后找我。” 这样一来,很多本来其他人能解决的问题,就不会全都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 适应后,效率就会提升。 丘福认真观察同时,也在琢磨,‘这种模式套用在军中,看似三道杠的人,权力还是最大的,可其实不然,很多小事,一道杠、两道杠就能解决,做事权分散了,也就意味着,实权被分散了。’ 只有他这种掌握实权的人才会明白。 真正反映实权大小的,不是官位。 而是能管多少事情。 能把多少事情的处置权,握在手中。 很多时候,县官最信任的幕僚师爷,掌握的实权,可能要比县丞都大。 就是因为,县令会把很多事情的处置权,交给幕僚师爷。 事权的范围,决定了实权的大小! 朱棣可不知道,丘福一个千户,竟然想这么多。 准备好后,环视众人,对此行才更加踏实了些,笑着喊道:“出发!” 随即,三个二道杠,各自带着几名一道杠,几名没有杠的乡亲们,分别去牵马、牵牛、牵驴子。 这么一弄,明显更加有序了。 很快,围着的马车,再次变成一个排列有序的车队。 马走得快,走在前面,其次是牛车、最后是驴车。 仿佛一条龙,在清晨苏醒后,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跟着苏醒,协调有序,沿着官道,缓缓前行。 很快,车队赶上了刻意放慢速度,等着的卫所人马。 朱能和丘福汇合。 骑马跟随在车队旁侧,仔细观察…… 观察片刻后,朱能惊讶道:“好像比金陵城出发时,更加有序了。” 丘福点头,“再看看,通过观察他们总结经验,咱们到时候直接照搬套用就行了。” 闻言,朱能顿时被逗笑。 竖起了大拇指。 …… 就在役夫队,在新的一天,继续沿靖难路,北上之际。 秦王府。 “把父皇赏赐的三支老参给妙云带上。” “你也怀着孩子呢。” “咱们王府还缺老参嘛!” “好好好,你是祖宗,你说什么就什么。” …… 朱樉看着要把自家好东西搬空,都给妙云带去的发妻,无奈摇了摇头,这就是个傻婆娘! 当然,娇妻不能说。 可以说说父皇的不是。 “咱爹真可怜,母后一声令下,金陵城这么多人知道老四家的怀孕了,唯独就他这个皇帝不知,啧啧,真可怜呐。” 他们也是昨天入宫,给父皇请安后,去给母后请安时。 才从母后口中得知,妙云怀孕,老四还被老头子折腾,当役夫,往关外送粮草军械去了。 至于母后为什么没有阻拦。 他回来后,问了姚广孝。 大和尚一通分析后,这样总结的:皇后看穿了陛下此举,是想要朱四郎服软,乖乖接受安排,皇后也想朱四郎回来,在确保朱四郎安全的前提下,所以任由陛下折腾。 观音奴正忙着打包各种补品,闻言,扭头,大大咧咧道:“父皇不值的同情,我觉父皇是自作自受……” “我的祖宗!”朱樉吓得一蹦老高,一手从后把人抱住,一手捂住观音奴的嘴,探头,确认外殿也没人后,才松了口气。 不过依旧捂着,后怕道:“这种话不能乱说,这里是金陵,不是草原上。” “伱虽然怀着我们老朱家第三代,但这种话也不能说。” “当然了,你说我没问题,可千万别再说咱家老头子了。” 观音奴眼眸含笑,点点头,朱樉这才松开,提醒道:“时间不早了,我们得当天去,当天回。” …… 临近中午。 徐妙云刚送走给小黑、大黄,送来鲜草的四婶儿,转身折返时,注意到两人两马施施然进入村子。 观音奴坐在马背上,脚踩马镫站起来招手。 朱樉忙探着身子,伸手护着,紧张埋怨:“你要骑马,我答应,可祖宗,能不能消停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