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对比起来,歼20从开始到首飞,也不过六年时间。 这还是中间隐身技术被卡了一段时间的原因。 而“火箭回收”,只不过是整体火箭的一个附属技术。 但李长平给出的原因,也很实际。 其一,成本较高,一枚火箭最低成本,也在1000万人民币,还是最小型火箭,大的几千万上亿。 单纯为了实验,去发射一枚火箭,上去下来也就十来分钟,可能几千万就没了,比对撞机还贵。 所以最省钱的方式,是用“已有发射任务”来进行验证,这就要求一定要到非常可靠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如何在没有太多实验的情况下,达到“非常可靠”的程度呢? 那就是用时间,用人力,用无数遍的验算推敲来“堆”。 其二,国家队错不起。 和商业航天不同,炸了就炸了,自有保险合同、商业合同兜底,只要成本包得住,别把自己玩破产了就成。 但国家队放烟花了,会连累整个“中国航天”名誉受损,在学界,乃至在咱们内部行政上,都会产生巨大压力。 其三,能不能偷偷放火箭做实验,炸了也不被发现呢? 不能。 任何飞出大气层的火箭、导弹,不管是商业需求,还是科研需求,都必须上报国际机构。 否则谁知道你是发卫星,还是发导弹? 共和国不是北朝,是有国际地位,国际责任的核大国。 一枚不在备案中的,突破大气层的飞行物,影响是很严重的。 多少人都能吓尿裤子。 三个问连在一起,意味着航天局无法随心所欲的,进行技术验证。 所有前期工作,都必须存在地面。 真要上天,必须在万无一失之后才考虑。 航天局可没有“即便失败也能强行洗地的粉丝”。 只有一群“成功了与我何干,失败了立马开喷”的键盘侠。 哪怕一次失败的试验,能顶得上数年的钻研,但航天局不能这么玩。 会议的后半段,周瑞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航天局的苦衷他很理解,但五年磨一剑.真的太慢了. 而且还是在明确知道有“捷径”的情况下,却不能走。 只要让他放两三个烟花绝对能完全掌握这个技术。 运气好,一个烟花也不放 晚上七点,众人在会议室简单吃了一点,到了九点终究是进入了尾声。 今天算是硕果斐然。 但今天也算是高开低走,会议的后半场,周瑞似乎一直眉头紧锁。 众人约定明天追加一天研讨会,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了航天局大楼。 数十节楼梯上,众人各自分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