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得罪了杨世林-《宴楼春》


    第(2/3)页

    群臣再外候着。

    沈知蕴再出现在金銮殿外,不少同僚来哀悼,她一一礼貌的回应。

    背后有朝臣碎嘴,“你看那沈知蕴,年纪轻轻却是个没心没肺的,生母死了,也不见面有悲色。”

    “就是啊,不然年少成名,哪能和寻常人一样啊,有了天赋,人情自然就少了。”

    “呵,做权臣的哪个不冷心冷肺,这般寡情,真叫人寒心啊。”

    “别说了,叫他听见就麻烦了。”

    殿门打开,门口的内官吊着嗓子朝殿外高喊,“上朝——”

    朝臣们列队而入。

    “多日不见沈爱卿,朕听说了你家中之事,也甚是哀痛,可要节哀啊。”皇上坐在龙椅上关切地说。

    这话几日前在朝堂上和沈平山几乎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沈平山当时挤出两滴眼泪,颇有种经历丧妻之痛后,一夜垂暮之感。

    而沈知蕴只是一句,“多谢陛下关心。”

    皇上颔首,不再说此事。

    今日朝堂之上,最重要的就是南下学田的官员分配。

    内官宣读提前拟好的召令,任沈知蕴为学政辅司钦差大臣,任邓长春为学事政差大臣,任户部骆曾文为辅臣……

    这些任职都是皇上下令,内阁提前拟好的,早就知道了其中职务。

    品级靠后一些的朝臣听了,心中微微感叹,沈知蕴刚从诏狱出来,家逢变故,多日未上朝,时隔多日,第一日上朝就得了这肥差,实在是权臣,好手段。

    “诸位爱卿,可还有什么提议的?”皇上问。

    沈知蕴上前一步,“回皇上,臣请允许再派一人随臣南下。”

    “哪一位?”皇上问。

    “大理寺少卿,江予衿。”沈知蕴回话,“此次广设书院,最麻烦的地方就是学田的收和分的问题,其中涉及律法颇多,南方与京城官员行事也有所差异,还是按律法办事,才能减少争端,更好地完成此次南下事务。”

    张澎心神一动,因为刑部的助力,关仲早就从大理寺中放了出来,降了一级倒也没有过多的处分。

    但沈知蕴依然举荐了江予衿,看来无论自己是否求他帮忙,这都是提前定好的事情,好险,差点欠了他一个人情。

    张澎微微吐气。

    沈知蕴还不知,她的形象在张澎心里已经变得阴险狡诈。

    杨世林站在朝臣的前面,面无表情,心中已是隐隐不满。

    这些日子,内阁议事,他差人叫了沈知蕴好几次,都以丧母悲痛,无法再处理政务为由拒绝了。

    就连今日举荐江予衿,也没有提前和他打过招呼,便是自作主张了。

    想到此处,杨世林眸子微暗。

    邓长春和骆曾文倒没有什么异议,左右是沈知蕴主差,他想叫上一个大理寺的官员,那便叫上罢。

    皇上也很快答应了,“准,任大理寺少卿江予衿同为辅臣,与沈次辅一同南下。”

    这事就算这么定下了,不日就要启程南下。

    皇上也催促,咳嗽了一声,说,“学田收分的事情早就该定下了,前阵子瀚海一事耽搁太久,如今不易再拖延,你们几人尽快启程,处理此事。”

    “是。”众人应声。

    随后又有言官上报了些不大不小的政务,本以为今日早朝就此结束了。

    没想到垂老的户部尚书洛守云突然上前,请允许致仕。

    沈知蕴微微蹙眉,洛尚书致仕,这朝堂可以压住动荡的人便更少了,大盛朝堂,党争严重,需要德高望重的人如泰山之石坐于其中。

    众臣有些沉默后,有人相问,“老尚书可是身体有恙,怎么这般突然?”

    洛守云辅佐过两朝皇帝,在朝中算得上是元老了,在他管制下,油水最多的户部,这几十年间都没有出过什么大差错。

    洛守云笑着说,“不过是我年老而力不从心,唯恐耽误了朝廷要事,便主动告老还乡罢。”

    刚刚沉默的皇上深深叹了口气,“洛尚书早就给朕递过致仕的折子,是朕一直放着没有批红。齐老离京不到个月,如今洛尚书也要告老,朝中老人们一个个离开,朕实在难过啊,故而一直没有准许洛尚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