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鱼传尺素-《圣人之仁》
第(2/3)页
王莽猜的没错,刘歆正是为了自己陵寝一事而来。按理说,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从登基开始就要修建陵寝,这是前朝始皇帝定下的规矩。但是王莽心中却早已把自己当成了大汉的皇帝,实际上的统治者,而且这也已经快成为了全天下人的共识,所以,当王莽改年号摄政之后,就暗地里吩咐刘歆为自己准备龙驭之地。
对于这个非分的要求,刘歆也是尽力满足,虽然他并不太赞成此事。刘歆刚入仕时做的黄门郎,凑巧的是,当时的王莽也是黄门郎。两个人都对经学颇有研究,趣味相投之下,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十年前刘歆的父亲刘向去世,按礼制他要守孝三年。虽说他当时已经有了一点名气,可是整个少府的黄门郎何止上千人,等他守孝归来,也许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虽然心中百般不情愿,但是在以孝立国的大汉,他也不得不遵从。没成想,三年后他再次返回少府时,昔日的黄门郎王莽已经成了炙手可热的大司马,自己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王莽举荐作了中垒校尉,还没上任,又被举荐为侍中,此后十年间,又陆续被王莽擢为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一跃成为比二千石的高官。两年前王莽被众卿推为宰衡,自己也跟着鸡犬升天,被封红休侯,成了大汉名副其实的贵族,两人的关系也愈来愈深厚起来。
正想着呢,王莽已经大跨步走了进来:“子骏贤弟,今日过府可是有好消息要告知愚兄吗?”
刘歆当中执礼,被王莽拉住了。
“你我兄弟二人,何须如此客套。快说说,什么好消息?”
刘歆笑着点点头:“兄长果然猜得准。小弟已经知道律嘉量的准确数字了。”
王莽熟练地煮着老管家送来的茶,笑吟吟地说道:“据愚兄所知,此事可是困扰了贤弟许多时日了,怎么突然就有了答案?贤弟莫要搪塞说是梦中所得哦,区区梦呓之言,可是糊弄不了愚兄的啊!”说着哈哈大笑起来。
刘歆双手接过盛满了葱姜的热茶,浅酌了一口,略带回味地眯着眼睛,笑道:“好茶!好手艺!”
遂放下茶尊,徐徐道:“说来惭愧,这律嘉量的准确数字并非是小弟的功劳,而是镇北将军杜吴的手笔。十五日前,镇北将军出征之际,着其弟子高良姜将一枚简牍交予小弟,说已经算出了律嘉量的准确数字,照此计算,基本没有误差。巨君兄是知道小弟为人的,只要涉及到算数问题,小弟必会亲自演算。因此小弟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反复验证了镇北将军的数字,果如他所说,基本没有误差。兄长,断龙石的问题解决了!”
“具体数值是多少?”王莽急切地问道,声音有些颤抖。
“三尺一寸四分。”刘歆站起来,将简牍递给了王莽。
王莽看着手里的简牍,不由得喃喃道:“先生,你真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吗?”
刘歆见王莽没有回音,便又问道:“兄长,这镇北将军杜吴身上的谜团还真是多呢。别的不说,仅律嘉量的准确数值,就是奇事一件啊。小弟虽说不是极其聪明的人,但自问本朝之中,超过小弟的人,可谓寥寥无几。即便如此,小弟也到了前年才著出《钟历书》和《三统历谱》,成书之日,小弟五十有三,已过天命之年。可是这位杜先生尚不到而立之年,怎么就能有如此成就,这实在是匪夷所思啊!”
王莽点点头。
刘歆说的没错,《三统历谱》成书的时候,刘歆已经在羲和的职位上做了五年,他手中掌握着整个大汉国最丰富的藏书和最先进的天文观测手段,此外还有几十个帝国最聪明的天文学者供他驱使,即便这样,也用了五年的时间才编成了《三统历谱》。至于律嘉量,更是在多少前人的基础之上开始研究,就连老司徒孔光都亲自上阵帮着刘歆演算了一番,也只是验证了“周一径三”已经不再准确了。大汉帝国两个最聪明最博学的人都没能算出具体数值,不满三十岁的杜吴一下子就切中要害,这怎能不让人起疑呢?
想到这里,王莽叹道:“不瞒贤弟,愚兄也觉得镇北将军身世成谜。七年前,他刚来到府上时,愚兄曾经派绣衣使者前往兖州彻查过他,发现此人无来处无去处,就像凭空出现一般。好在杜先生行事低调,且博学多才,随手收了个弟子高良姜,就已经在道学上隐隐有了大成迹象,可谓是个奇才也。前段时间又收了一个天竺来的异教徒,贤弟来之前,愚兄刚收到异教徒的信札,说是镇北将军已经剿灭了盘踞凉州数年之久的流寇,还说要找到神兽白骆驼,献给愚兄作礼物呢。”
“白骆驼?这世上竟有白骆驼吗?”刘歆有些诧异。
“愚兄也从未听说,可是跟杜先生身上的奇异之处比起来,这白骆驼也就不稀奇了。贤弟,你说这个杜先生到底是何许人也?”
“兄长穷尽人力都不能知晓,小弟更是不得而知了。我觉得,别管他来自哪里,只要他对我们是有善意的,我们就接纳他。更何况如今他可是帮了我们很多大忙,兄长是不是可以让绣衣使者不再监视他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