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马丁带来的新种子-《大明第一武夫》


    第(3/3)页

    这还只是眼前的收入,要是在山东境内推广种植,在明末这个干旱,小冰河时代,至少可以养活数以万计的百姓。

    这已经不是功德无量的事情,而是真正的利国利民的好事。

    山东布政司行省,各州府人口如今有七百万,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省。

    又地处中原要害之地,若能够保证百姓生计,凭借一省实力,也足以镇守半壁江山。

    尤其是冬小麦再过一个月就要收割,这一个月时间,要是培育出种苗,秋季就可以收获大批粮食。

    往年冬小麦收割完,登州百姓的田地中,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就是各种豆子。

    豆子的亩产,一般都是两石左右,与冬小麦收益差不多。

    按大明一石一百五十斤计算,也就是亩产三百斤左右。

    但大豆也是杂粮,价格比冬小麦价格要低的多。

    可要是种植红薯和土豆的话,朱云飞不敢保证,跟后世一样亩产几千斤。

    但他相信亩产一千斤,一定能够做到的。

    加上植株之间,玉米的种植,一亩地产粮五石以上,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民以食为天,这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炎黄子孙,几千年血脉传承的根本。

    底层的老百姓可以不读书,可以没有歌舞享受,甚至他们可以住茅屋,穿破衣。

    但只要不会饿死,还有一口饭吃,他们就会辛勤的劳作,子子孙孙的传承下去。

    这就是华夏的百姓,也是所有炎黄子孙最朴素的愿望。

    朱云飞来到明末的时间,其实并不长,满打满算也才半年时间。

    从辽东,到登州,再往返京师,他也算是行了千里之路。

    目之所及,不说遍地哀鸿,但那些难民,却也是随处可见。

    东平平乱期间,那些叛军杀戮掠夺百姓,官军来了还在杀戮掠夺百姓。

    这种现状,可以说深深的刺痛了朱云飞内心的心弦。

    作为一个重生者,一个现代灵魂,朱云飞对于黎民百姓,有一种深深的认同感,那是自己的同胞啊!

    “打开船舱,给我一根火把,我一个人进去。”朱云飞举着火把,钻入船舱之后,发现船舱之内,竟然没有半点霉味,反而十分干燥。

    很快他便在底部粮食仓库内,看到了他熟悉的东西。

    那是一堆干瘪的土豆和红薯,还有金灿灿的玉米棒。

    目测也该有个几百斤的样子。

    “哈哈哈,天助我也。”这一刻,朱云飞忍不住发出一声大笑,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