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孔孟都称赞的良政-《北美洲再造中华》
第(2/3)页
“就是这样一来,这些里村离圭谷城有些距离,也须将五社番民全体迁入,便无法形成汉番混居格局。
“好家在我们圭谷开辟多年,相对安稳,不像合儒那样须专于开拓,我们殖民司的官吏便与椰蓝社做伙,花些力气指导新来番民建屋种田。”
陈梦球说得没错,单是从地图去看,郑克殷就知道除了安排给奥庄社的奥庄里就在城下,另外四社的里村都几乎要离海不远了。
为了给五社番民感到亲切,这些里的名字直接用了他们的社名,陈梦球等大人堪称温柔。
由于殖民司跤手(人手)充足,又有椰蓝社酋长与社民的协助,每里便都能有至少十名农吏对新来番民劝课农桑,教他们犁地、播种、施肥、灌溉以及煮食小米、面粉,很多时候甚至要手把手甚至亲自示范。
通天坊没有像开天坊那样有帮农者分得五分之一收成的政策,但郑克殷为了鼓励这种互助行为,也势必要提供点奖赏。
但殖民司的财政向来紧张,郑克殷看着通天坊田野中散布着的经过人工保留、修建或种植的橡树,想到中秋重阳佳节将至,很快有了主意。
“今年的橡果丰收节,我们将要求这五社把他们所得的橡果取五分之一,送给椰蓝社以表示感谢,毕竟这五社人的安定,椰蓝社是出了许多力气的。”郑克殷向陈梦球和耶律必鼎说道。
耶律必鼎闻言,惊喜地说道:“大人能有这样的心意,真是我等的福气!”
这种慷他人之慨的做法,郑克殷自认为简直是足以载入教科书的施政案例,孔孟听闻也得夸上几句——
椰蓝社劳有所得,殖民司又不必自己解囊;至于新来五社,早在前两个月的小米与春小麦收获之后,他们就应当能够明白接下来的一年里即使他们不采橡果也根本不会饿死了,拿出五分之一的橡果感谢椰蓝社,还能促进诸社感情,何乐而不为?
这么做,每一方都能满意。通过有效组织来提升生产力,这想必就是“文明”的真谛。
既然奥庄里就在城下,郑克殷一行人便首先视察了这一里。可以说这一里从外表来看完全就是一个汉人农村,无论田地、磨坊还是村屋,都看不出一点生番味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