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看那架势,大有一副要靠余闲扬眉吐气的意思。 “……” 余闲可没兴趣成为法家代言人去怼儒家,当即转移话题:“老师,弟子冒昧的问一句,您是什么时候问过沈修关于这首诗词的来历?” “就在今早。” 杜隆回了句,随即他激动的神情快速敛起,眉头紧锁了片刻,突然怒形于色:“沈修怎敢欺瞒老夫?!” “他应该是奉了圣上的旨意,怕走漏了风声。”余闲假惺惺的打圆场。 “若是他遵圣上的旨意,老夫自然无话可说,但是你这首诗词却走漏了出来,已经开始在圣京传颂,他这时还要欺瞒为师,分明是看为师要去外地述职了,知或不知真相已经无关紧要了。”杜隆忿然道。 余闲听出了杜隆对沈修的意见,试探道:“老师,你觉得,会是谁将这首诗词走漏出去的?” 杜隆又皱眉踱步了几圈,沉吟道:“你说,当时太子殿下来到现场后,平息了那些亡灵的怨气?” 余闲点头。 “那太子殿下回宫后,应该拿着你的诗词,去给圣上看过了。”杜隆猜测道。 接着,书房陷入短暂的沉默,师徒俩对视了一眼,眼神都渐渐亮了。 “有人想害太子?”余闲脱口而出。 这个逻辑其实很简单。 这首诗词广为流传后,最不高兴的人自然是皇帝。 如果大家都相信这首诗词是纪念报国寺的殉国英灵那倒没事。 但皇帝却忌讳有人拿这首诗词给受诛的勋贵们平反! 接下来,皇帝肯定会查是谁走漏了内幕。 他的怀疑对象,无非是当时在场的人。 用排除法, 牧笛和康乐侯没动机也没胆子这么干。 如海和尚他们也没必要。 至于余闲和威远侯,脑袋被驴踢了也不至于为了些声名去摸皇帝的屁股吧。 这么一来,就剩下沈修和太子两个“嫌疑对象”了。 若不是沈修隐瞒了杜隆,余闲基本也会把沈修排除在外,毕竟这家伙给人的印象就是大公无私。 所以,理所应当的就会怀疑是太子泄的密! 而且太子有动机这么干。 因为谁都知道,他曾替这些受诛勋贵求情,那晚还向勋贵的亡灵们行礼,若是上纲上线,太子的政治立场颇有问题! 现在,太子为了替那些勋贵平反,把这首诗词传扬出去,似乎也是极有可能的。 余闲和杜隆会这么想,皇帝难道不会这么想? 一旦皇帝怀疑太子的立场有问题,那后果将相当可怕! 只是现在余闲和杜隆知道了沈修在搞小动作,就不得不萌生了阴谋论:有人想嫁祸东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