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独相-《一世骁雄》


    第(3/3)页

    这时候叙旧没出声的尚书左仆射李辅之开口了。

    李辅之虽然五十多的年纪,但保养极好,须发黑亮,面容清俊,能看得出年轻时候必然是个俊俏郎君。

    作为事实上的文官之首,李辅之的分量怕是比其他三个宰相加起来还重,极受道君皇帝的信任。

    六个尚书,四个是他的人。

    十二个侍郎,七个是他的人。

    其余九卿等官员也不必说了,大半都出自其门下。

    而他本人的名声官声却都不佳,培植党羽,中饱私囊,排除异己,蛊惑君上...

    有好事者曾经把李辅之和傅懋修称之为“文武二奸”。

    其他三位宰相平时即便有再多意见,等他说话以后也都不重要了。

    就如此刻。

    “朝廷现在耽误之急不是要限制傅三郎这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别忘了辽东还有一头猛虎呢。老虎要是放任不管,可是要吃人的。”

    李辅之的话直接让关于傅津川讨论结束了,甚至另外三个宰相都觉得没什么不妥。甚至觉得不愧是李相,看问题总能抓到最关键的所在,浑然没觉得自己有些平庸。

    也完全没发觉自己是因为这份平庸才能跟一个权相同为宰相。

    “英国公嘛,就加个尚书令好了。傅家三郎,散官可晋为正四品的云麾将军,至于薛琮等,自然有兵部来考虑,我们就等着签押好了。”

    尚书令虽然名义上是尚书高官官,但是只要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那这个官不过就是荣誉头衔,没有实际职务,更不用谈宰相的权力。

    中书令和侍中也同理,都常常作为给与武将勋贵,或者致仕元老的加封头衔。

    历来这种胜仗,对于主帅和其子嗣的封赏可能需要讨论一下,但对有功见识的封赏基本都制度可询,根据斩首,夺城等实际功绩,都有对应的赏格。

    “那对辽东的报捷文书怎么处置?”

    “按照兵部的军功赏格,把斩首的赏银给过去,不过是几千两。”

    裴休明诧异的问道:“就如此轻描淡写,那边不会闹起来?”

    李辅之冷笑了一声,“呵,怎么闹?出动五万大军,斩首数百还好意思说大捷?这么大的功绩,还要再给他燕王加官进爵吗?有河西的珠玉在前,燕藩还有这个脸面闹事?”

    如今的政事堂,几乎就是李辅之的一言堂。

    几个宰相在他面前都没什么说话的分量,这也是李辅之为人所诟病的原因之一。

    朝野清流称其为,“独相”。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