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到了北宋末年,金人南下前夕,整个大宋由于刚纪败坏地主武装对于大宋的朝廷已经不寄予什么希望了,纷纷选择了结寨自保。 这个选择以他们的利益来说还真是有一定的好处,无论是金人还是后来的元朝,在统治稳定之后都学会了对北方大地主都采取怀柔政策,甚至地主们在金代和元代过的日子比在大宋时过得还要好一些。 之所以现在这些庄主们还想着听赵皇帝话,一是长期生活在大宋,还没有把自己的思维方式转过从治世到乱世的弯来,二是心中对于大宋的统治还有最后的希望,认为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日子还能长长久久的过下去。 若是到了这大宋统治即将崩溃的前夕,这些人没有一个会是看不清局势的,而自己所做的无非是把这话早些挑明了而已。 至于孙新自己从刚到这个时代变思想过自己的后路。 留在山东,十几年后必然要经历靖康之耻,到的那时自己想必能有大地主的身份,想要保命不难,可是他却不愿意在金人手下做个顺民。 如果以生命财产安全来说,现在他也挣下了些许的身家,把钱洗白之后带着扈三娘一起到江南去生活,仗着时代记忆先在临安附近购置下大批田产,也足够他做一世的富家翁了。 可是一旦到了江南孙新在北方种地的那点经验,能够合用的估计不会剩下多少,这一辈子对于历史的改变,估计也就是到此为止了。 孙新上辈子就是个有野心的人,到了这个时代难道还要和历史机遇擦身而过?大地主们在金人南下之时只要选择臣服,固然可以安然的挺过几百年的悠闲时光,可是烽火扬州路上死伤的那些平民百姓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最终孙新决定留在山东,往小了说他想在这大时代中轰轰烈烈的活上一生,做一点有滋有味的事情。 往大了说,孙新知道未来山东河北一地的命运,先被北宋抛弃,再被金人掳掠,经历连绵的战乱最后还要重新被蒙古铁蹄踏破一次,哪次不是杀得人头滚滚,太惨了,孙新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按照计划实行下去,也许真能改变这些百姓的命运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