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科长,我怎么看他啊,要不,一起去呗。反正一个也是带,两个也是赶。” 老高认识后面来的那个青年,打架的另一方之一。 科长没办法,只能这样了。 一群人又去他丈人家里,拍着胸口保证不是去给他小舅子出气的,这才借了船出来。 船停泊在小码头那边,一群人过去的时候,廖记者和她那个司机正好在拍照片。 “现在渔村的船不少啊。” “这算啥,以前船更多。不过这些船都是舢板船,跑不远。真正能远航捕捞的船这边停不下,得去白沙码头。” 科长跟廖记者做了个自我介绍后,赶着他小舅子上了船。 他小舅子虽然是个不入流的混子,但多少也跟着家里长辈学了一些,这种小船开起来还是没问题的。 船小,人没法去太多,廖记者上船后,她的司机和代课老师就没上去了。 船上六个人刚好坐下,中间存鱼的舱室是空的,盖板锁紧的话,上面还能放点东西。 敖箐找海三婶帮忙,弄了一个水箱卡在盖板上。 “这是准备用来装鱼的?” “嗯。”敖箐一边把箱子固定好,一边回答,“之前那个老师就是望桥岛上的代课老师,我跟她说好的,要弄点少见的鱼类标本给她的学生看。” 孩子们年纪小,见的鱼蟹贝壳种类都少。而且这几年很多以前常见的鱼也越来越少了,等他们长大能打鱼的时候,说不定那些鱼都不能碰了。 做戏得做全套。敖箐本来也有这个想法,就趁机坐实得了。 刚才他们收拾船的时候,廖记者也套了些话出来,还看了代课老师手里的那个薄本子,甚至她还照了几张相片。 “那个鱼类目录是你做的?”廖记者冷不丁问了一句,敖箐微微一怔,没否认。 “那是我以前做的。当时还在勘测站那边上班,经常要跟着出海,顺便搜集了些资料。” 她没多说,廖记者也没多问。有些事情不需要挖太深入,回头打听打听就行了。她更感兴趣的是敖箐说的这些东西是从哪里知道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