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燕昭王遣大将秦开取道辽西走廊去攻打东胡。 打完了东胡,又去攻打箕子朝鲜。 史书记载,燕国的这两次军事行动,取地两千余里。 打完仗,燕国在东北设立郡县。 此后,中原文明开始进入东北地区。 到了东汉末年,东北地区已经出现了世家大族。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许多流民通过辽西走廊进入东北地区,数量竟然超过了当地人。 大量的中原流民,为东北地区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当时,占据辽西的慕容鲜卑,因此有了逐鹿中原的资本。 慕容鲜卑是游牧民族,在大量汉人涌入后,慕容鲜卑迅速汉化。 不过慕容鲜卑又并未完全汉化,而是采取了游牧和农耕并存的管理模式。 也就是,汉人发展农业提供粮食,部落提供武士保证武力。 这种模式被现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后来,慕容鲜卑虽然败落了,但鲜卑人的另一支拓跋鲜卑却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模式,最终成为北方的霸主。 辽西走廊不仅仅是一道交通要道,它还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经常是关外与关内政权博弈的焦点。 关内的中原政权衰落时,关外的游牧政权就会窥视中原大地。 而中原王朝强大时,也会对东北生出征服之心。 总之,不管是谁打谁,辽西走廊都是必经之地,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曹操征乌桓,隋唐两代征讨高句丽,走得都是辽西走廊。 历史上的明朝末年,明朝赫赫有名的关宁锦防线就构筑在这里,明军依托关宁锦防线,对抗东北的后金政权。 后金政权想要入关,辽西走廊是必经之地、必夺之地。 明末,明清两军爆发的一系列战争,几乎都是为了争夺辽西走廊的控制权。 可以说,自打孙承宗一手缔造关宁锦防线以来,这条防线就成了清军越不过去的障碍,堪称固若金汤。 直到后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清,明朝才彻底失去了辽西走廊,清军入关,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如今,大乾王朝和金国的形势,却是与历史上的明朝和清朝之间完全调转了过来。 当年,金国趁着大乾王朝无暇顾及北方,不仅占据了锦州扼住了辽西走廊,后来更是进一步占据了葫芦岛、兴城(桃花岛),而后在兴城以南修建了杏林堡,将整个辽西走廊北部地区打造成了一道固若金汤的防线。 ——尤其是自从岳飞当年从辽西走廊出关偷偷迂回袭击北安州,俘虏了完颜宗望、完颜阇母以及他们这两支金人了之后,金人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彻底堵死了辽西走廊。 这些年,岳飞一直在研究,怎么才能打通辽西走廊,而后出关伐金。 如今,终于到岳飞实施他准备了多年的战策的时候了。 至于为什么岳飞回到第一军区仅三天,就果断出手? 首先当然是兵贵神速。 岳飞不相信狡诈的金人在第一军区中没有细作。 就像金军当中早就渗透进了大乾王朝的大量密探一样。 这种事,肯定是防不胜防。 既然有细作在第一军区,岳飞不信,这些细作探听不到,他这次从京师回来,带回来了一万多人,其中还有大量大乾王朝的高官,进而推断出来大乾王朝要伐金了。 为了不让金人有所防备,大大增加伐金的难度,岳飞最好的选择就是,不给金人反应的机会,以最快的速度出兵,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拿下至关重要的辽西走廊,让金人哪怕收到了大乾王朝要伐金的消息,也来不及阻止乾军夺取至关重要的辽西走廊。 事实上,要不是必须得做必要的准备,岳飞都想在回到第一区军的第一时间发兵去夺取辽西走廊。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攻取辽西走廊,岳飞已经准备了十年,准备得实在是太充分了,所以第一军区根本不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准备收复辽西走廊。 至于第三个原因,则是岳飞离开京师前,李存就给岳飞交了底,按照李存的原话来说就是:“爱卿只管放手去打,开战缘由甚么的,自有文官去操心,你不必放在心上。” 有了这三个充分的理由,岳飞一回到第一军区,就一边严密封锁消息、一边准备了三天。 如今,万事俱备,岳飞毫不犹豫的再一次做出全军武装拉练的假象,除了留下两万人马守卫榆关和其它险要关隘,其余人马,全军出动。 事实上,与此同时,第四军区的都统制王彦和第十军区的都统制张宪,现在已经率军北上,准备接应第一军区的伐金行动。 换而言之,在金国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甚至是在金国高层还在忙着内斗的情况下,乾军已经悄然的开始伐金了…… …… 黑夜中,月光下,已经出关的先锋营,摸黑快速在辽西走廊上行进。 为了保密,先锋营没有点火把,先锋营的乾军将士就在这崎区的砂石路上艰难的行进。 从来没有吃过这种苦的李标,很快就吃不消了,他找到岳云,呼哧带喘地说:“岳……岳统领,还要……还要跑多久,不然……不然我等上马行进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