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李存培养出来的接班人(求月票!)-《干宋》


    第(2/3)页

    李存这才网开一面,只将李杵他们四个全都丢到军中管教。

    类似的事,比比发生。

    因此,李标在李存的儿女当中很有威望,大家都服李标这个大哥。

    至于那些大臣被李标感动什么的,其实都是扯蛋。

    主要是,被当世大儒教导大的李标,忠孝守礼,重视文治,不像李存这样,把文人当成工具人,用的时候就找出来,不用的时候就晾在一边,因此,文人大多推崇李标,也愿意为李标背书,说李标其仁慈天性然也,将来必为明君。

    关键,两年前,李存突然要去南巡,让年仅十三岁的李标监国。

    在群臣苦劝无果了之后,李存留下一道圣旨放在“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然后就率领东海水军和虎贲军南巡去了。

    李存走后,李标展现出来了极专业的处理国事的素养。

    那时,很多后知后觉的人才知道,李标从十岁时起,就被李存带在身边,看着李存处理政务,甚至是看着李存处理国家大事,十一岁的时候,李存就开始教李标批阅奏章,让李标参与到处理国家大事当中,十二岁的时候,李标就已经开始帮李存批阅奏章,甚至帮李存处理简单的国家大事。

    当然,那时的李标,还是太稚嫩了,让他一个人处理国事,还是太过儿戏了,所以,李存将李纲、刘彦宗、时立爱、赵鼎、陈康伯调回来,同吕将、张世、钱载、唐恪、张邦昌、李光、宋江一块,组成了十二大辅政大臣,帮李标一块处理政务和国家大事。

    也该李标少年成名。

    当时,金人也不知道是怎么知道李存人不在京师的消息的。

    恰巧,那时完颜宗翰想要帮完颜亶造势,于是同完颜亶一块带五万精骑到松亭关外“借粮”。

    前线在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传回大乾朝廷。

    大乾王朝的文武百官得知金人在这个要命的时候前来借粮,顿时就吵翻了天。

    有人主战,认为应该向以往一样让岳飞、韩世忠、苏东率军出关迎战,免得被金人看出大乾王朝的虚实。

    有人主和,认为完颜宗翰勒索的一百万石粮食,对大乾王朝而言,九牛一毛,不如先给完颜宗翰,施以缓兵之计,等李存回来,再从长计议。

    还有人主张,赶紧用电报将李存请回来,主持大局。

    那时,大乾王朝的电报还不发达,最远也就能传七万米左右。

    不过这没关系,因为,大乾王朝的情报部门,还是可以借着大乾王朝强大的驿站系统,将长途电报变成一段又一段的短途电报。

    这可比原来的飞奴传书传递信息快多了。

    哪怕是将消息从京师传到定南路,有几个时辰,也足够了。

    另外,当时大乾王朝的远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除了更多更先进的航海技术被特别重视远洋航行的大乾王朝的官私研究人员研发出来,大乾王朝的造船技术在大乾王朝建国的这十几年间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木船的缺欠表现为速度慢,运量增加受限,抗风浪能力欠佳,人工动力小,天然风力动力使提高舰船的速度受影响等等。

    而以现在的工业科技,纯钢铁巨舰,又太过沉重了,动力问题也不好解决。

    于是,在李存提出钢铁巨舰和蒸汽机的概念不久,大乾王朝就研制出来了既带有风帆又带有蒸汽螺旋桨的铁包木船。

    这种铁包木船,虽然跟后世的钢铁巨舰没法相比,但其从内部设施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和提升。

    后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铁包木船的坚固性、大运量、抵抗风浪能力等优势,远远大于纯木船。

    李存当时的座驾,就是当时最先进的铁包木宝船。

    四十四丈长、十八丈宽、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船体外面和部分主体结构包有当世最先进的钢铁,并配有当时最先进的蒸汽螺旋桨十二对,最高时速可达四十五公里。

    哪怕不一个港口一停,李存的座驾也能一鼓作气的从定南路驶回南京,而且耗时最多三天三夜。

    当时,大乾王朝的大臣们很快就达成一致,选择请李存回来主持大局。

    可让大乾王朝的大臣们傻眼的是,李存竟然早在三天前,就率领东海水军以及虎贲军从定南路出发前往皇子大陆去了。

    这可吓坏了大乾王朝的满朝文武。

    有人主张,赶紧派人去追李存回来。

    有人主张,赶紧派人去跟金人谈“借粮”,先稳住金人。

    还有人主张,应该以雷霆之势打退金人,免得金人的试探,变成真正的南侵。

    当时的情况是,追李存回来,肯定是来不及了,毕竟李存已经先走了三天。

    退一步说,就算能追上李存,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办到的事。

    而且,李存再往回赶,也需要时间。

    所以,当时摆在李标和大乾王朝满朝文武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要么答应金人的“借粮”勒索,先稳住金人,等李存回来再决定到底是打还是和?

    巧合的是,李存留下的十二个辅政大臣,竟然是六比六,一半主战的,一半主和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