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曹昂都亲自来骂了,若是忤逆等同于不听丞相之言,接下来日子恐怕不好过。 …… 曹昂如法炮制,走了数个营地,将消息先行告知宗亲将军,每个叔伯都说了一遍,大家都是不知可否,但也都勉强表示支持。 接下来曹昂径直回中郎将府,请了荀彧到府邸上来,将冀州民情陈于书表之上,亲自请荀彧和钟繇过府来商议。 “令君觉得如何?三十万石粮食,各营拨出共二十四万,六万自国库调拨,运送至冀州,用于防灾惠民,安定冀州民心,此举应当浩大公明,令天下百姓知晓,天子在弥补当年袁氏犯下之罪责。” 荀彧听了这话,看完陈情奏表,脸色变了多次,最终小声问道:“此事,可是丞相首肯?” “不是,”曹昂摇头,“此乃是常情,冀州百姓遭战乱疾苦,未曾安抚,一直是徐州牧徐伯文开仓放粮,仁政待民,身先士卒不曾藏有私心,大汉天子尚在,威德存于世,当然不能只让徐伯文得名。” 荀彧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大公子仁厚,所言极是,那在下立刻呈报丞相,再奏天子下诏,调拨国库六万石粮食并不难,公子能力压众议,行此仁厚之事,才是令人刮目相看。” 他说到这,深鞠一躬,再起身时看向曹昂的眼神要欣慰了许多。 “荀令君谬赞了,如今各州无论谁为州牧刺史,都是汉室之臣,为天子属土,昂不过是为民求安,并无私心,至于这所谓众议,也并没有人异议,不过是私下闲聊罢了。” “嗯,是是,大公子说的是,在下谬言了。” 荀彧苦笑了一下,心里越发的安宁,曹昂天资聪颖,宅心仁厚,文武双全。 多年跟随在丞相、徐伯文之侧,历经大小战事无数,出生入死几次,意志坚如铁,心思细如发,又能大气待人,躬亲理政。 处理政事有刚硬之风,又能包容不同,日后必然是一明主。 徐伯文将未来赌在曹昂身上,看来是赌对了。 荀彧早就听说了,徐臻在冀州从来没省过钱粮,照他那种发放法,百姓吃得饱穿得适当,房屋有度能遮风挡雨,但却是耗费州府巨资换来的,这速度没几个月绝对全花光,到时候就只能勒紧裤腰带用军饷军资。 就算是徐臻的魅力足够大,在军中有极高的威望名声,那也会损伤士气。 荀彧和钟繇从正堂出来时,两人走得比较缓慢,曹昂的五官中郎将府邸很大,走得慢在前院就有一段距离可以闲聊。 而且四下无人,只有几名宿卫,要多些闲情雅致,钟繇率先笑了起来,道:“这样就对了嘛。” “那冀州纸,也可以流通到许都了,我还能再多买些,以廷尉钱财去买,你是不知道,最近杨太尉写书法,用的便是冀州纸,他儿子给他送了三车回来。” “羡慕得我只能上门讨要。” “大公子此次去了一趟冀州,好似也变了不少,更有容人之度了。” 钟繇笑容稍微僵硬了片刻,凑近问道:“这个容忍之度,指的是容外姓之人,把控大权吗?” “是。” 荀彧当即点头,“如我之于丞相,便是如此,当年丞相每逢外出征战,都肯将家中家底尽数交由我手,视若自家兄弟。” 钟繇顿时捻须,心思一动。 暗道:那是因为,那个时候家底本来就不多,能放心的给。 现在岂能真给? 譬如冀州之地,何等重要肥沃,等治理得昌盛了肯定也不放心给外姓之人,当然要自己拿在手中。 到那个时候,伯文的数年苦心,艰辛理政到可谓呕心沥血,不都给别人做了嫁衣。 (本章完) /106/106206/29394549.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