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路过韦氏上门拜访-《贞观天子》


    第(1/3)页

    尽管李智云知道老农的情况并非大唐百姓的普遍情况,但他还是心底升起忧虑。

    终唐一朝,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并行。

    均田制,按照十八岁以上成年男子授田一顷,二十亩永业田,八十亩口分田来给。

    租庸调制,则是无论百姓贫富,                按制缴纳定额税赋。

    租,即是田租,每丁每年纳粟二石。

    调,即每丁每年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是布二尺五丈、麻三斤。

    庸,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                国家若不需要百姓服役,                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是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代役,这叫庸。

    表面看起来,没有问题,定额的税赋,均田的分配,能够给百姓足够的时间生产。

    同时,这也保证了府兵制的底子。

    但问题是,一旦人口过多,土地兼并严重,朝廷又没有多少田地分给百姓的时候,底层百姓没有田地,他们还要交定额租调,就会导致百姓大量沦为地主的佃农。而地主为了少缴纳税赋,一定会隐瞒人口不报。

    换句话说,                想要均田制、租庸调制,永久行使下去,既要保证人口户籍始终清晰,同时还要防备土地兼并。

    现在是立朝之初,这种忧患还不存在,可几十年后就会渐渐显露出来。

    “老人家给哪位贵人当佃客啊?”

    “喏,韦氏。”老农手一指远处的韦曲。

    闻言,李智云看向韦思齐。

    后者低下头没说话。

    这种事情,当面被说破,尽管和他没关系,但扯上韦氏,他还是有点害怕。

    李智云也没为难韦思齐,和老农聊了片刻,便起身离开。

    “思齐。”

    “在。”

    “本王出来有些时日了,口渴难耐,正好你家就在不远处,不请本王去坐坐吗?”李智云笑着说。

    韦思齐以为李智云因为刚才老农说的事情,而对韦氏不满,当即解释道:“殿下,韦氏房支众多,                臣也不知道刚才那老丈说的是谁。”

    “你说什么呢,                本王只是想去喝口水,                与那老丈何干。”李智云安抚道:“再者,卖田是那老丈自己的决定,又不是旁人逼迫。”

    闻言,韦思齐稍微安心,旋即笑道:“那成,臣这便领殿下去韦曲坐坐。不过臣蒙殿下赏赐,已在长安住家,韦曲老家有些时日没有收拾,慢待之处,还请殿下海涵。”

    “无妨。”

    这时,韦思仁道:“殿下,不如去我兄长家里坐坐吧,他还在韦曲务农。”

    “行,你们带路便是。”

    “遵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