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2 悬而未决-《刘备的日常》
第(1/3)页
稍后再看。
---------
一言蔽之,泄气。
一次击发。蒸汽外泄。再次击发,需储存足够蒸汽。故无从达成,蓟王所言,“联袂而动,顺次而发”。
解决方法,亦不复杂。
其一,多管,类竽。
《小雅·鹿鸣》:“鼓瑟吹笙”。注曰:“竽,笙之大者。”
《说文解字》:“笙,十三簧,象凤之身”。又载竽,为三十六簧。后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汉竽,为二十六管,并设有折叠管,用于产生低音,簧乃用铜片制成的。
笙最初与排箫相似。既无簧片,亦无笙斗,乃用绳子或木框,把发音不同之竹管,编组成器,后渐增竹质簧片,并匏质(葫芦)笙斗。唐代改为木制,世代流传,铜斗又代木斗。最终定型。
仿照竽,并置二十五管袖箭。各自充气,顺次击发。然过于笨重,且弩机众多,不便操作。此方案遂被马钧舍弃。
其二,多矢,类箭匣。乃机关连弩之必备。由箭匣填装二十余支箭。行顺次击发。
问题随之而来。一次击发,蒸汽外泄。效仿医用长流银匜,所造(火)蒸(而)发铜匜。击发后,内部气压下降,乃至后继乏力。亦无从连发连射。
马钧并诸葛亮,钻研多日,仍旧无果。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