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江淮双生-《刘备的日常》


    第(1/3)页

    蓟国宿吏皆瞠目。只差哗然。

    然,大夏令人选乃二国相,共同举荐。必然有理有据。不可能只因其是蓟王同门。

    须知。按蓟国惯例,比二千石高官,若政绩斐然,不出数年,当兼领宫职,且还酌情授予民爵。年十五便居如此高位,享三食俸,年龄是否……太轻。

    刘晔有王佐之才,又喜机关术。按刘备心中所想,可先继任大利城令,千石起步为宜。谁知二位国相,竟一把将其推上风口浪尖,成为“弄潮儿”。

    刘晔洛阳时,与周瑜形影不离。周瑜举家迁入蓟国,其父周异拜领京沚令。周瑜为江淮孤生,入学太学坛。却并未重换师门。博论一鸣惊人,大杀四方。然因无同门相助,常被群起而攻。

    收周瑜书信,刘晔辞别恩师,星夜来援。同门师兄弟,共入学坛,博论无敌手。号“江淮双生”。刘晔年十五,而小师弟周瑜,开年亦不过十岁。堪比“圣童”之名。

    兹事体大。所谓内举不避亲。蓟王专开朝会,令六百石及以上,悉数与会。蓟国宿吏,当殿相问。

    且看刘晔如何以对。

    百官就位,蓟王身披冕服,隆重登场。

    “召刘晔上殿。”左国令士异,直入正题。

    只见一江淮书生,儒服束发,趋步入内。伏地行礼:“(太)学生刘晔,拜见王上。”

    “赐座。”刘备居高言道。

    “谢王上。”刘晔起身就落。

    百官同朝,初登大殿。面不改色,举止如常。让为大师兄的刘备,亦暗自点头。

    环视百官,刘备又看向文臣之首:“二位国相。”

    “臣在。”耿雍、崔钧双双起身。

    “何不当文武百官,言明因何则选。”

    “喏。”右相耿雍,主内政。遂奏曰:“长芦、长汀二县,除去盐渍滩涂。北部尚有良田待辟。一心不可二用。二位县长,当尽早抽身,专管薮中屯田。”

    刘备轻轻点头:“事急从权,乃其一也。”

    “主公明见。”耿雍又奏:“然,盐田不同稻田,如何耕种收割,皆无先例可循。故需随机应变,见机行事。换言之,无论国中宿吏,还是学坛新人,对盐田所知,皆等同。”

    刘备亦点头:“新生之物,皆无旧例,乃其二也。”

    “刘晔师出名门,学识渊博。虽少年,却才高。且兼通机关奇术。主公曾言,盐田需借机关诸器,方能事半功倍。刘晔正当大用。”

    “年少才高,又精机关。乃其三也。”刘备轻轻颔首,又问道:“何以知之?”

    此乃代百官发问。耿雍笑答:“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主公何不问大利令苏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