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君前臣名-《刘备的日常》


    第(1/3)页

    除去三叩九拜。“君前臣名”,亦是君臣称谓之礼。

    乃是说:臣下在皇帝面前自称必须用其名;在皇帝面前提及其他大臣,也须称其名。

    循从尊卑有别,是君臣之礼的核心原则。“卑”身臣子,在“尊”身皇帝面前,须谦称己名,以示尊敬。如若某位大臣被破例允许不称其名{不包括自称},则属于君对臣的极高礼遇了。

    “赞拜不名”、“诏书不名”。便属此例。

    被赐予“赞拜不名”的特权者,朝仪叩拜,赞礼官在皇帝面前不像宣其他官员那样唱出其名,而用官职或爵位替代。因是在天子面前,且多是正规的朝仪场合,所以官员们视其为恩遇殊荣。

    被赐以赞拜不名者,往往还赋予君臣礼制其他方面的特权。

    “入朝不趋”:入朝上殿时,不像一般朝臣那样快步趋行,可漫步缓行。

    “剑履上殿”:一般官员要遵从上殿时去佩剑、脱履的尊君礼制,而有此特权者可着履、佩剑上殿。两汉时,得此殊荣者不乏其人。如西汉之萧何,汉末之董卓、曹操等。

    这一时期,皇帝对近臣常以字相称,不称其名。如高祖曾于众臣面前称赞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景帝对窦婴称呼其字“王孙”等。

    言归正传。

    “大哥!”

    “主公。”

    “二弟三弟,诸位辛苦了。”刘备掀帘笑道。

    “皇帝陛下,可曾提到大哥?”张飞问道。

    “嗯,陛下亲自受计。”刘备笑答:“还赐下舆马衣服,驳犀具剑。”

    “嘿!俺就说。大哥内济流民,外伐鲜卑。便是在这洛阳城中三岁小儿,亦知大哥名号。陛下焉能不问!”张飞嘿声笑道。

    “三弟言之有理。”关羽亦笑:“大哥当世人杰,陛下自当持重。”

    三位家臣亦感同身受。关羽之强,这几日早有体会。或许放眼临乡,只有威天神将黄忠,能与之敌。

    大汉只有痞气。

    何为痞气?便是任侠之风,江湖草莽之气。

    自皇帝以降,上到王侯公卿、下到贩夫走卒,皆有侠气,皆重忠义。故而,煌煌天汉,高有朝堂,远有江湖。身居高位,当礼贤下士。远在江湖,亦为知己者死。

    可简单理解为,时人皆有两种身份。等级森严,不得僭越的‘官方身份’。还有意气相投,不避生死的‘江湖身份’。

    故而朝堂结党,江湖结义。

    任侠之风,唯有强汉。后世王朝皆不见踪迹。甚是可惜。

    于是,母亲义结金兰,刘关张桃园结义。皆传为美谭。

    时人亦不觉得有何不对,又有何不可!

    君以国士待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当以仇寇报之!

    细细品味,比起只有奴才顺民的后世王朝,先秦两汉是何等的快意恩仇。

    这股痞气,贯穿始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