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 大利匠城-《刘备的日常》


    第(1/3)页

    内乱将起,草原暂且不管。先灭黄巾,平诸侯,北上草原。待整合各部,再挥师西进。羌乱可休矣。

    定下和亲婚期,余下诸事皆交由两位家丞办理。刘备与苏伯等人泛舟巨马水路,抵达了大利亭处。经由吞光铠烧造成功的启示,刘备已想好了大利亭城的建造。

    “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

    大利亭在巨马水路上游,恰逢濡水合易水,同注巨马水,水流湍急。苏伯看过,若在此处建造水利机械,事半功倍。

    于是,刘备准备将大利亭城督造成匠邑。

    所谓匠邑,匠人之城也。

    苏伯看过水流走势,这便言道:“主公,此地水流湍急,舟停且殊为不易,如何下桩柱?”

    刘备点头道:“然也。故而此次筑城,不用桩柱。”

    苏伯身后匠人,皆面面相觑。不立桩柱,如何建楼?

    刘备指着身下车轮舟言道:“尽起楼船。舱室皆以‘水密隔舱’加固。泊在此处,互相以锁链连接,上铺木板,纵横连成城池。锁环需能各自松解,木板也不可钉死。需要时,众船能自行解脱。以防大火蔓延。”

    “水密隔舱”是造船技艺的一项重大发明。

    用水密隔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独立水密舱室。汉代已有雏形。唐宋开始大规模应用。

    如此一来。在航行中,即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舱区。船体仍有相当浮力,不致沉没。如进水太多,船身支撑不住,只要抛弃货物,减轻载重,便不会很快沉没,给乘客逃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如船身破损不严重,进水不多,只需把进水舱区内的货物搬出,便可就地修复破损,而不会影响航行。如进水较为严重,无法就地修复,且又不至于沉没,便可驶向就近港口或陆地进行修补。

    因此,水密隔舱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没能力,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

    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对中国的船舶作了详细的描述。英国本瑟姆曾考察过中国的船舶结构,并对欧洲造船工艺进行改进,引进了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1795年,他受英国皇家海军的委托,设计并制造了六艘新型船只。从此,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吸收,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