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陈诚临风坐着,带着蜜橘香味的微风拂面,心情无比舒畅。 这时,一位农民缓缓走过来,他用脖子上的毛巾擦着汗,很自然地在陈诚身边坐下。 陈诚认出他来,就是第一天见面时,闹着明年要出去打工的那人。 当时他们揶揄陈诚时,也数他笑得最大声。 “小陈专家,谢谢你。” 没等陈诚说话,那人率先开口。 陈诚斜看过去,他那双紧握在一起,不自在的双手上遍布着龟裂的老茧,很扎眼。 陈诚安慰道:“不用谢我,都是我应该做的。最辛苦的还是你们。” 那人顺着陈诚的目光看了看自己的双手,然后微微展开手掌,解释道:“这都是在南方工地上抗钢管给磨的,四十几度的热天,钢管烫得都能煎鸡蛋,没几个人扛得住。” 他苦笑了一声,又道:“没办法啊,我读书少,不出去卖苦力,家里老人小孩就得受穷。可出去打工,家里老人没人照顾,小孩没人教育,难啊! 真要是家乡能搞到收入,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陈诚点了点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 二十世纪初,正是大面积农民外出打工的浪潮。他看过新闻里春运的火车站,托着一大包行礼的摩托车返乡队,每每看到这些场面他都忍不住会湿了眼眶。 有对农民工们向往美好生活,努力拼搏的感动,更多的是一个农业人的自责。 如果农业技术足够先进,农民工们本可以不用受这些苦的。 张志民、朱益民、王世伟和周开院士,他们都看到了这个问题,也在拼命地想要去解决它,可始终受制于技术的发展。 现在,他手握这个超级农业技术系统,该是他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了。 看陈诚没说话,那人长出了一口气,脸上带着喜悦,道:“现在好了,咱们盐源蜜橘这个牌子不仅保住了,今后还会越来越好。” 陈诚笑着问他:“明年还出去打工吗?” 那人尴尬一笑,摇了摇头,站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泥土,突然张开双臂,对着远处大喊:“我再也用出去打工了!” 那人轻快的身影消失在蜜橘林,只留下阵阵回声在远处的群山之中回荡。 陈诚闭上眼,他似乎听见了无数个声音在耳边响起。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