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五十六下-《甜哄》


    第(1/3)页

    诺大的体育馆里,人潮涌动。

    林知幼一眼就看见江野。

    他的头上戴着一顶可爱的兔子发箍,双手捧着一个应援牌。

    他的眉眼倦淡,懒洋洋地坐在观众席上。

    周围有几个女生时不时地回头看他,窸窸窣窣地小声议论。

    “他是不是江野啊?”

    “没错,就是他!没想到他竟然来给幼幼打call!!”

    “你看他戴得发箍好可爱!这是什么神仙男友的标准应援画面!!”

    “所以他俩的绯闻是真的咯?!”

    “我觉得比真金还真!!!”

    “啊啊啊啊啊好上头,我磕到了!!!”

    彼时江野置若罔闻地倚在座椅上,原本面无表情的他一见到林知幼的视线望过来,眼睛微微一亮。

    他挑起嘴角,挥了挥手里的应援牌。

    只见牌子上的字体金光闪闪,写着“糯糯加油”四个大字。

    林知幼的眉眼一弯,笑得像莹润的月牙儿。

    冰场里的温度比较低,但她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好像吃到一块软软糯糯的芒果酥糕,又甜又暖,令她开心不已。

    —

    这次花样滑冰全国锦标赛在央视体育频道直播赛况,同时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同步直播。

    许多未能到现场观赛的冰迷们纷纷涌进直播平台里。

    此时比赛刚刚开场,观看量就已经突破300万。

    导播的镜头落在冰场上,给了林知幼一个特写画面。

    许多冰迷见状,纷纷在弹幕区发起热议。

    【啊啊啊啊啊幼幼今天第一个出场,冲鸭!!!】

    【女鹅我来了!!!麻麻支持你,加油加油!!!】

    【呜呜呜呜幼幼今天太美了,仙女本仙!!我好爱!!!】

    弹幕里的网友们评论得相当热烈,而今天的解说员也开启了热络的评论模式。

    这次央视请来了著名评论员齐阑萍女士与前花滑男单奥运会冠军邵锋,作为本次大赛的解说员,共同为这届花样滑冰全国锦标赛进行讲解。

    开场前,邵锋笑着问齐阑萍:“齐老师觉得今年参赛的花滑女单运动员中,谁最有机会夺冠呢?”

    齐阑萍微笑道:“我觉得这次比赛来了非常多优秀的运动员,我个人很看好林知幼选手。”

    她的语气里难掩对林知幼的青睐,“之前林知幼选手夺得了亚冬会的花滑女单冠军,以精彩的自由滑节目将原本处于劣势的战绩反败为胜。我觉得她这种不屈服于现实、逆境求生的信念感很强,非常期待看到她今天短节目的表现!”

    闻言,邵锋笑了一声:“看来齐老师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那我们就共同期待林知幼选手今天的表现吧!”

    导播的摄像镜头切到全场。

    林知幼立足于冰面上,当悠扬悦耳的音乐声响起的那一刻,她的眼神变换,迅速进入状态。

    这次林知幼选取的曲目是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震撼的八声低音和弦起奏,林知幼以大一字进入,冰刀滑过晶莹剔透的冰面,留下一道细腻顺滑的痕迹。

    下一秒,她一跃而起,做出一个阿克塞尔三周跳。

    她脚下的冰屑飞扬,宛如散落漫天的星辰,在众人的注目下,完美落冰。

    那一刻,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林知幼的身姿轻盈,伴随清越悠扬的音乐声,她的举手投足间带着一股淡淡的愁绪。

    这一刻,她沉浸在凄美的音乐氛围里,仿佛透过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曲子,感受到他内心的悲凉。

    作为一个流亡者,拉赫玛尼诺夫见过民族的苦难,经历过沉痛的往事。

    他的骨子里流淌着忧郁的血液,承受着各种苦闷的思绪。

    林知幼的左脚内刃起跳,整个人腾空跃起。

    她的身姿纤细柔美,在流畅的动作中将萨霍夫三周接后外点冰三周(3s+3t)的连跳完美地呈现出来。

    她脚下的步法不断地变换,她想倾诉自己的情感,想将这种哀伤的情绪发泄而出。

    亡国故土,分外苍凉。

    拉赫玛尼诺夫的情感通过作曲的方式,肆意地宣泄;

    而古代纳兰性德也曾在《长相思》中通过诗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深情厚谊。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个世界上,情感无国界,音乐是相通的,诗词是相通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相通的。

    林知幼的冰刀滑过晶莹剔透的冰面,留下清清浅浅的痕迹。

    她在冰上轻盈地舞动,通过花滑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涌动不息的情思。

    片刻后,她在气势磅礴的乐声中,做出一个3+3+2的连跳。

    她以一个燕式旋转作为结尾,款款地停下。

    乐声恰到好处地戛然而止,林知幼伫立在冰面上,纤细的双臂交叉搭在身前,微微仰头,望向天际的方向。

    她的身姿舒展柔美,白皙润莹的小脸上带着淡淡的忧伤神色,但眼里却掺着细碎的光芒。

    在短短的四分钟时间里,林知幼情绪饱满地诠释了一场复杂的心路历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