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往往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时间一晃三个月过去了。 已经进入了1985年的5月份,天气开始变暖,农闲时节到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越来越深入,越中各地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基建。 这不,陈棋的老家的型塘乡也准备修建一条公路连接珂桥镇上,要想富先修路,在八十年代同样是铁律。 这年头农村修路也没有什么正规的工程队,更不用什么设计公司。 柏油路或水泥路更是不可能,一般都是修个路基,铺上碎石头再用滚石压一下就算修好了。 对山里人来说,只要有一条机耕路,能允许拖拉机或者马车通过就可以,哪怕吭吭哇哇也无所谓。 毕竟造价摆在那儿,不能奢求太多。 但大山里修路不同于平地,虽然河网少了,不需要造多少桥,可大山一座接着一座,那就需要缝山开路。 有条件就是打隧道,没条件只能沿着山边挖掘,可这样工程量就增加了,并且充满了危险,毕竟要用雷管将一些石头炸掉。 既然修路是造福乡里,人人有份,那么每家每户都要出一个男丁,要么就是每家出多少钱,这也是乡约民规决定的。 钱多的,可以出钱雇人去替自己修路。 没钱的只能自己上了。 这些都是义务劳动,是没有工资拿的,不过公社会管一餐饭,茶水免费,点心就甭想了。 烧饭烧水的,同样是当地的女同志们,除了村中的妇女主任、女民兵外,就是没有壮劳力的家庭妇女。 反正不管你干啥,你是一定要出工出力的,否则等着被村里人唾沫星子淹死吧。 比如夏泽村,陈棋的叔叔就要亲自上工地干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