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小小磨难不足以影响童年的幸-《巴垸》


    第(2/3)页

    二姐做的饭上蒸着一皮皮糍粑,好香,白幽幽的冒热气,看着留口水。二姐用文缸子煮的土豆也香,吃起来口感粉粉的,可是性感。煮饭的米浆和着锅巴哒成粥,又香又浓,可好吃。总之那时的神奇就是,每每什么东西都是好吃的,每每什么事情都是好玩,无穷无尽的乐无穷。最大的乐趣莫过于雨天,大家不忙活了,父亲也在家,于是孟叔叔就主张唱一曲。

    肖伯父,父亲与孟叔叔在后门口端坐,一人捏着一把二胡,架着一锣鼓,边拉二胡边敲锣鼓边唱戏。唱的是《送货路上》的湖南花鼓戏,《七仙女下凡》的黄梅戏等。每曲戏都用不同的调反复唱。音域广阔多变。唱着唱着就把全队的老少都唱来了。于是家里开起了演唱会,想唱的会唱的,无不都来一曲。父亲也越唱越有劲,将那昔日的明显风采展示尽了。

    往后学校什么开学典礼,颁奖之类的活动,父亲总要上台唱一曲,唱得师生欢动,将舞台围得水泄不通,直围得父亲唱戏摆动身姿的空间都没有,这会也开不下去,就散了呗。父亲便被人群挤得抬了起来。

    师生群情呦呵呦呵地喊,陈指导员,再来一曲,再来一曲。

    父亲便在众人拥堵中再来一曲,慢慢的人群安静下来。父亲唱完戏,便做会议总结。父亲永远是会议最后一个做总结的人。

    父亲的总结生动朴实,不用草稿。不是父亲不用,而是父亲写不全那些字。父亲的“不当邀鸭佬”在学校成了至理名言。人一说,某人工作不积极,做事不勤快,都会用“邀鸭佬”的典故。

    父亲的邀鸭佬引申意味就是幺鸭佬。你说一个人邀一群鸭,到底人在最前还是最后。在父亲这里,幺鸭佬是指落在最后的那个人。这个形象的比喻真是折服了所有老师,成为老师们时常拿出来教育学生的“典故”。

    父亲在办公室时,我就从办公室门前走来走去,直到办公室的其他老师出来碰见我,就对父亲喊:“陈指导员,给你女儿两分钱吧,难得碰见你这个父亲,都在门口转悠了好半天。”

    于是,父亲就给我两分钱,两分钱可买到一个发饼,四个姜糖果!我拿着父亲给的两分钱,高兴坏了,打着叮叮腿,去到陈小蓝的堂奶奶手里买姜糖果吃。

    这些小小琐事,就如一颗颗细小发亮的珍珠,将我童年连缀得丰富异常。也因长辈们日夜不停的开垦,愚公移山的精神,在那片荒蛮土地上终于开垦建造出一座美丽富饶的村庄,开辟了那一座座中学小学,乃至那一户户安居落叶,繁衍生息的人家。故河口是我长辈们的村庄,家园。至于可是他们子孙晚辈的村庄,家园,有待时间去见证。

    每个星期天,我等小字辈的几个姐妹聚在一起,就如父亲一样三五成群地组成戏班,在辗磨坊的空地上搭起戏台,扮的扮小姐,扮的扮公子,度着方步,甩着长袖,拉着腔调,将戏唱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是何种的戏,却是不知。

    小姑的女儿春春刚学会走路,拉着个板凳,在台下跑来跑去,希望找到个最好的地方,坐在凳子上能看见我们姐妹唱戏,对着戏台上唱戏的我们姐妹崇拜倾慕不已。可春春却很害怕去我家,每次看完戏,就飞也似的跑到祖母家,找四婶子要东西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