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站在梁一飞的肩膀上-《重生燃情年代》


    第(2/3)页

    报社自然有福利分房,可当前主流都是两室一厅60多平米,一室一厅40多平米,报社最大的房子也就三室一厅90平米,不过他这个年纪肯定分不到,老岳母就要他买套三室一厅的商品房,不求多大,有三室就行。

    实话实说,在公家分房没有取消,绝大多数人都住着福利分房的年代,让潘觉一个才工作几年的小伙子买三室一厅的商品房,的确为难他了。

    房价高,也不是从98年取消福利分房后才开始的,当前滨海市平均职工工资三百多,可市区里的商品房,均价也得有七百朝上,一套八九十平米的三室一厅,六七万块钱,潘觉哪里拿的出来。

    想找梁一飞借六万块钱,哪知道今天梁一飞的营销方案又是大笔花钱,潘觉就不太好意思开这个口了。

    “行了,赚再多钱,还不是为了过日子,成家立业是好事,也别说借了,我让财务打六万块钱给你,当是我的份子钱。”梁一飞想了想,笑道:“对了,上次做彩票,还留了一点彩电录像机自行车什么的,你自己去选。”

    “哥,你真是……真是……”潘觉‘真是’了半天,最后冒出来一句:“真是人民的大救星!”

    这次讲得更加真诚了。

    “行了啊,刚才说两件事,还有个什么啊?”梁一飞问。

    “上级给我一个任务,写篇文章,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着手。”潘觉说。

    “你说说。”梁一飞问。

    “永城科技,沈复你知道吗?”潘觉问。

    “知道啊。”梁一飞点点头。

    要说93年的风云人物,永城沈复绝对算是一线之流。

    这人最初是一个技术员,发明了一种可以调节发动机功率的设备,实现让发动机小马拉大车,这项发明在钓鱼台国宾馆通过了国家科技鉴定,并且受到国家计委的一位领导首肯,大放光彩。

    可惜,沈复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投入生产,银行贷款也下不来,只能进行民间融资。

    南巡之后,全国老百姓投资热情极其高涨,但凡有新奇的项目就不愁找不到资金,但由于银行金融管制,私营企业贷款有难度,所以民间融资更加火上一层楼,利息跟着水涨船高。

    在沿海很多地方,民间拆借资金的年利息基本超过15%,银行利率超过了12%。

    只要有本金,根本不愁赚钱,很多大公司甚至都不做买卖,上亿的资金,拆借出去就起码有20%的收益,还用自己费什么心?

    华强厂工人们愿意拿着一万多块钱下岗,也是基于此,现在市场上钱生钱太容易,一万块钱借出去,一年最少都有上千的利息收入,稍微认识点人,有点关系,一万块钱一年吃两千利息轻轻松松。

    沈复的专利是受到国家认可并且有大领导当面表扬,用于机械工业生产,无论是市场前景,还是政策支持,都是稳得不能再稳的优质项目,民间融资非常容易,广告前一天刊出,第二天公司的门口就排了长龙。

    仅20天,就集资2000万,从一个小技术员、小老板,一跃成为千万级别的富豪,充分的印证了这个‘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奇迹时代。

    如果从这个时候开始,沈复就把精力投入到科技研发上,那么他的未来,甚至中国电力产业的未来,也许都会有一番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