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无题-《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3/3)页
要不是这样,就是有再多木匠,也没办法扩充人手去做板车了。
虽然李孟羲有先见之明,早做了布置,可木工工具,锯子刨子,锛头之类的,即将捉襟见肘。
最多,只能再扩充个七八队木匠,就没工具用了。
义军很穷,穷在方方面面,就没有任何一种物资是富余的。
最富余的应该是草鞋了,可现在草鞋也没办法生产,因为麦秸没有了。
荒郊野岭的,找没被雨淋过,结实的干麦秸可不好找。
鲁犁最后说,做的架子做好了二十来副,问李孟羲什么时候往架子上编篓子,缝袋子。
李孟羲稍一思索,携行具已经摸索出了一个较完美的最终版,木框架,和放被子杂物用的轻篓,篓子是用细树枝编的,孔编的很大,以此来降低重量,然后,再缝一个用破帐篷拆下的涂了桐油的麻布做的能防雨的袋子,放怕雨淋的被子,弓箭也能放进去,一个功能足够用的携行具就做好了。
现在最后的一个小问题是,李孟羲认为东西不好固定,想仿照前世的旅行包,在携行具上缝上一些袋子,在肩膀和身前绑死,牢牢地固定住。
因为发现用柔软的材料当做袋子,被重力一拉,就成一条线了,非常勒人,所以应该用硬一点的布料。
硬一点的布料问过绣娘,可以用粗麻布。
正好,当时在那个无名村寨买了一车多没沤够时间的生麻,这些没沤好的生麻,织布不仅不好织,且织出来的布硬邦邦的。
硬邦邦的麻布,正好用来给携行具做背带。
又正好,木匠营有人做过纺车能摸索着把小纺车做出来。
于是,一条科技树,完美闭环。
现在剩下的唯一一个问题,就等木工营把那个袖珍型的纺车给做出来了。
然后稍微织一点布,就够做背带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