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招牌都会被他们给砸了。 “……” 谢旸没想到,居然是这样一回事。 “现在既然已经确定了,他们应该会放开限制,我们能生产的,价格也会降低吧?” 听了这些,谢旸虽然依然不爽王云川看不起国产,态度倒是好了很多。 “目前他们还没有完全确定消息,第一机械集团首先开始改装的工厂,并不对外开放。不过,第一机械集团没有了动静,确实也让鹿边?苟有些慌……何况,第一机械集团已经跟东芝、法拉克、西门子等公司进行接触……” 王云川并没有隐瞒什么。 几乎是谢旸问什么,就详细地给谢旸介绍。 这对谢旸来说,是意外的惊喜。 仅仅靠着自己掌握的先机还不够,得了解竞争对手。 “他们没有打算在国内建厂?” 谢旸问道。 “目前连价格都不愿意大幅度降低呢。主要你们的产品具体性能如何,他们还不确定……”王云川苦笑着摇头,随后很认真地看着谢旸:“谢总,虽然我来找贵公司,有以跟你们的合作为筹码来跟国际上的供应商谈判,获得更先进技术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为了给国内市场提供更多选择。” 王云川的态度很诚恳。 跟谢旸打交道这么短暂的时间,他就发现,谢旸远比他想的更加难缠。 哪怕他已经给了足够的重视。 不知不觉,就让谢旸掌握了主动权,自己的思路,几乎都是被谢旸给带着走的。 现在回过神来,要想再掌握主动权,就难了。 索性,也就不再去讲什么策略。 多一分真诚,或许眼前的年轻人也会改变态度。 果然,谢旸的神态再一次有了变化。 “王经理,你们打算怎么合作?” 谢旸的直接,让王云川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思维太跳脱,跟不上啊。 “谢总,我们是这样想的,先从贵公司小批量采购,我们生产数控机床后,推向市场。当然,如果贵方这边也有客户需求,我们也可以提供……不过呢,贵公司要求先支付70%预付款,对我们这种资金需求比较大的公司来说,难度也就比较大了……” 王云川想了想,才开口说道。 他没有按照来之前厂里讨论的,先大规模采购,但是不给钱。 等到卖出去后再跟旸宏科技结算。 哪怕只是经过了如此短暂的接触,他也知道谢旸不会给丝毫面子。 人家既然有这样的规矩,在没有主动找东北一机就能看出来,根本没有把东北一机当回事,虽然不知道谢旸的底气何在,可目前看来,对合作需求更迫切的是东北一机。 “不支付预付款?这不行。王经理,之前我就向您介绍过,旸宏科技的生产,都是订单式,先有了订单后,才会安排生产……” 徐乐急忙摇头。 谢旸本来就不太愿意跟东北一机合作呢。 在他看来,就像在通讯行业,谢旸不选择实力更强的中兴公司合作,而是选择没有什么实力的华威,原因就是跟比较强的公司合作,虽然更利于发展,可在旸宏科技还不够强势的时候,跟这些强力公司合作,就是弱势一方,会失去很多的利益。 规矩,定下来了就不能去破坏。 即使对方是东北一机也不行。 不能因为他们实力强,就破坏旸宏科技的规矩。 以后谁都先不给钱,他这业务部长,怕是只能整天到处要债了。 “我们公司经费比较紧张,普通机床的生产规模又大,回款周期很长,加上研发等投入……” 王云川一脸苦涩。 没钱,说话都不硬气。 何况,要是大规模采购,一次哪怕只要几百套,这也是好几千万。 东北一机能拿出来这么大笔钱,也就不用跟三菱扯皮那么长时间。 国际供应商是为了利润。 他们为了技术。 只要对方愿意卖,用钱砸也能把对方砸得心甘情愿把技术卖出来。 不是没钱么? “这样啊?那就有些困难了……虽然数控系统的生产在我们公司占据很大的比重,不过目前旸宏科技的主要投入在通讯产业上……” 徐乐一脸惋惜地摇头。 啥? 王云川再一次愣了。 旸宏科技的数控系统只是一部分,投入更大的产业是通讯技术? 这…… 一时间,心情复杂的王云川不知道说什么。 数控技术,貌似旸宏科技不太重视? 他们想尽办法都搞不到的东西,旸宏科技能研发,能生产,却在还没有获得多少的市场份额的时候,把精力投入到其他领域? 那心情,别提了。 “徐乐!” 谢旸瞪了徐乐一眼。 心中却对徐乐的阴险更多了一层认识。 不错。 就应该这样,告诉对方,咱们根本就不在意这东西。 “谢总,难道我说的不是实话么?咱们数控技术的投入,本来就不如通讯产业……” 徐乐对于谢旸瞪自己,表达了不满。 然而,现场难受的却是王云川。 “谢总,徐经理,我是带着诚意来的……” “我们要是没有诚意,也就不用坐在一起浪费时间了。都很忙,尤其是谢总!” 徐乐不爽地说道。 不给钱,说个球啊。 “王经理,你们的情况,我们了解,可我们之所以制定先支付70%预付款的规矩,不只是为了生产,更因为我们需要不停地投入研发经费……当然,咱们可以有另外一种合作……” 谢旸不想浪费时间。 对方不是不愿意支付70%的预付款么? 王云川听到谢旸这样说,意识到事情有了转机,或许真能在不先给钱的情况下拿到旸宏科技的数控系统。 一副认真倾听谢旸建议的样子。 “你们可以先小批量采购,然后,按照订单跟向我们下单,如此一来,就解决了这问题。同时也能避免库存带来的成本压力……” 订单式生产,目前在国际上都还不是非常流行。 国内企业真正开始大规模向订单式生产转变,是在彩电价格大战后,长虹等彩电厂积压的产品差点让这些原本日子红火的工厂破产。 零库存等先进理念,目前才刚开始。 除了之前的电子表,就连现在的bp机等,谢旸也都要求全面转换成订单生产。 没有订单,厂里宁愿停工,也不会大规模地生产。 即使生产一些备用的产品,也只是很少的时间。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订单?可在没有订单的时候,我们岂不是需要投入经费跟人员,先行熟悉你们的系统跟技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