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与普通的光源结构不同,量子纠缠光源中所要应用的光源结构,是非常精密的。 但就是这精密的光源结构,却需要消耗非常大的精力去设计。 王相武实验组中的核心成员们,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这这上面。 而通过这些天的耳濡目染。 徐佑的进步也是非常的快。 从一开始对这些知识的一片空白。 到逐渐开始掌握,最后甚至还能提出一些不错的个人想法。 终于,在大家多日的努力下, 新光源结构的设计完成了。 而有了菁华费清实验室的支持,微纳材料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完成了光源结构的加工之后,新一阶段的实验正式开启了。 这一次的实验过程,依然没有那么的顺风顺水。 首先大家遇到的一个难点,就是腔模与量子点之间的对准问题。 因为微柱对劈断的腔模,需要分别对准量子点的激子线和双激子线。 这在实际实验操作中,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好在,通过多次的实验后, 还是得到了很少一部分的理想数据。 “在理想状况下, 收集效率相比之前还是有很大提升的,最高可以达到12%左右。” 在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实验之后,实验组得到了新的实验数据统计。 虽然相比上一次实验,这一次算是一个相对成功的实验了。 但客观的说,这样的结果,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因为实验操作过程难度很大,让光子的收集效率,处于一个波动较大的情况之中。 这样的方式,实用化的意义是并不大的。 也只能说,是一项勉强可以交差的研究成果而已。 身为这个项目的领头人,王相武自然不会满足于这样的结果。 “这样,再尝试一下其他的微纳结构材料, 看看能不能有更理想的效果。” 在这之后, 实验组也分别尝试纳米线、微透镜等其他微纳结构材料。 但可惜的是, 都没有得到特别理想的实验现象。 其他的微纳结构材料, 虽然有些在对光子的收集效率上, 是有一定的提升的。 但因为它们缺少明显的腔增强效应, 对于光子对的纠缠保真度, 以及不可区分性的提升都非常有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