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倒不是他们无法理解,只是苏长歌的思路太过天马行空,才思豪放,房屋跟书院名额,本来毫无关联的两样东西。 如今听苏长歌这么一说。 竟显得那么契合。 唯一的问题,就是不知道那群商贾和豪强愿不愿意为书院名额买单。 对此,苏长歌倒是并不担心。 按儒道的兴盛程度。 只要书院不是太差,那群商贾和豪强肯定愿意,而且是抢着买单。 毕竟这买的是一栋房屋吗? 那是子孙的未来。 书院的教育资源,肯定要比请个教书先生好,而读书,就意味着功名。 况且,就算最后没有功名,那对他们而言也不亏,房子就是资产,甚至比田地和商铺还保值,转手卖掉也不亏。 当然,在这其中。 朝廷要抽两到三成的转卖手续费。 完全把他们当韭菜割。 “此事你拿主意就好。” “先在皇都,或者是郡府推行此策,若是可行再推向天下。” 老皇帝开口。 苏长歌的策论向来新奇。 不明觉厉。 他的思路很难跟上,索性放手让苏长歌试下,等看见效果后再去深究。 反正现在朕不差钱。 随便试。 “喏。” 苏长歌点头应了一声。 “与朕说说兴修学堂一事吧。” 随后,老皇帝开口。 决定谈个自己能探讨切磋,不至于那么晦涩的政策。 太子此时也来了兴致,刚才听完苏长歌的话,他突然有种自己四十多年白活,根本不懂治国,只知道操弄权谋的感觉。 就很鶸。 “学生所言之学堂。” “非一般学堂。” “乃是由朝廷出资,免费教导百姓识字,以及工匠技艺的学堂。” 苏长歌说出心中构想,“那些失去田产的农户,因为只会耕种,没有其他技艺,迫于生计只能沦为豪强地主的佃农。” “而这学堂,就是为他们准备。” “识字是方便他们快速掌握,工匠技艺则是他们将来的生存保障。” 苏长歌原本是想普及教育。 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觉得还不是时机,起码要等生产力提升之后再去做这事。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读过书的人,有几个愿意去种地?而作为农耕王朝,保持一定人口耕种又是必须要做的事。 没办法。 他也只能暂时打消这个念头。 将普及教育的学堂。 改成简单识字,传授百姓一技之长的学堂,让他们在府城当中安家。 毕竟循序渐进才是王道。 操之过急所带来的后果,往往需要天下百姓来承担代价。 比如母猪赛大象,就是前车之鉴。 有着这个历史教训在,苏长歌宁愿走稳点,也不愿在民生上走错路。 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能历史错误会重犯,但执政者应当竭力避免。 而让农户在府城中安家。 推进城市化发展。 既可以繁荣大晋经济,又因为人多的缘故,总会擦出点新的技艺来。 此时,伴随苏长歌的声音响起。 老皇帝微微蹙眉。 “朕不是心疼银子。” “只是如此,岂不是成了无底洞,朝廷要承担的费用太多。” 老皇帝开口,三十万万两白银是无根之木,迟早有一天会花光,到时就算国库收入翻个两三倍,也很难保证供应学堂。 毕竟天下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陛下无需担心。” 苏长歌淡淡一笑,出言道:“学生所想的是,学堂免费教导技艺。” “但接下来三年内,这批工人都要为朝廷干活,工薪照给,但比市价要低,供其温饱足矣,如此可大大缩减学堂开支。” 话音落下。 老皇帝和太子对视一眼。 还能这样? 他们都被苏长歌这波操作给惊到了,以教导技艺,换取百姓为朝廷干活。 总感觉怪怪的,但又说不出来哪里怪。 毕竟我免费教你技艺。 只是要你替我打工三年,还发酬劳,有来有往,这很合理。 而且这样做的话,朝廷要承担的开支,等首次过后就会减轻了很多,大头完全可以交给地方承担,让他们去用工匠盈利。 不仅如此。 这又跟前面的修路、水利,还有土木建筑扯上关系。 朝廷出资开办学堂教导工匠,然后这批工匠又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替朝廷进行基础建设,如此循环一圈下来后。 朝廷花的钱并不多。 但该做的事情几乎都做完了。 想到这。 老皇帝和太子齐齐看向苏长歌,眸中露出惊讶之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