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很多啦,比如行出轨背叛之事实的,却口口声声的说是爱情的这种畸形价值观,或者是......看了几篇翻译的论文就信口雌黄,宣传什么......喝骨头汤补钙,吃阿胶补血之类的伪知识,可太多了。” “是的,这已经成为了很严重的社会现象。” 主持人凝重的点了点头。 好家伙。 杰哥不亏是咱们的惊喜小伙。 看着不着调。 但总是能带出来很多话题。 只不过,两人并没有聊的很深。 毕竟,李少杰的专业在音乐,这些不过都只是添头。 更多的话题还是凝聚在音乐行业上。 比如......一些人对音乐方面的误区与错误认知。 很快,主持人便问道。 “那我看您歌曲里批判了很多,比如......音乐制作人无视质量,去赶工一些作品,那么您自己有没有为了赶作品,去完成一些你不满意的作品呢?” “没有。” 主持人的问话还是很犀利的。 李少杰回答的也很确信。 “一次都没有过。” “那您的创作时间,一般都会很长吗?” “具体来说,创作时间并不等同于制作时间,而时间上来说,也完全不固定。” 李少杰微微一笑,开口道。 “比如,我可以五分钟写出一首歌,但我无法五分钟制作出一首歌。” “我可以有一个想写的主题,并且通过迸发的灵感书写好旋律,和弦,和声,以及整体的框架,这个过程,或许五分钟可以完成。” “但制作的时候,如何配器,怎么编曲,最后混音,这些东西在精细制作下,虽然也是可快可慢的,但时间上肯定会更长。” “就好像写文章,你有了灵感,瞬间有了故事的前后,整体细致的大纲,但如何将其变成作品,这个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完的。” “那您呢?您最快,与最慢的作品,都耗费了多长时间?” 主持人好奇的问着。 “嗯......最快的一般都是流行作品,比如......这次的《艺术家们》就是有感而发,框架很随性,思路很清晰,摇滚是宣泄情绪最好的方式嘛,所以,这首歌就是布鲁斯摇滚。” 李少杰道。 “这首作品的创作时间大概也就是不到半天吧,但制作时间就得三五天了。” “最慢的.......我现在创作的一部还未命名的交响曲,大概就卡了我快两年了,之前.......像是《慈悲颂》,《沂蒙山》,《胡桃夹子》,创作上的时间也都不低于三个月,这在业内真的已经算是神速了!” “而我创作作品的时候吧,不会考虑时间,只是会考虑我心目中的完整度,更多的是在意作品的整体质量。” “这样啊!” 主持人微微一笑,突然又话锋一转。 “那您第二首《伎俩》又是基于什么想法创作的呢?要知道,网上很多网友都觉得,你这部作品很浮夸,像是博眼球,争议很大。” 听到这句话,李少杰撇了撇嘴。 这年头就是这样。 真正为了博眼球的人不去批判。 却逮着一堆没啥问题的去往死里冤枉。 这不魔怔人吗? “这个......其实我一直都有一个疑惑。” 李少杰耸了耸肩。 “中国风的流行音乐,真的必须只有古风吗?真的必须只能有江南情怀质感吗?真的只能有京剧元素吗?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中国艺术博大精深,民间到处都是亮眼的艺术风情,二人转也正是我们东北民间最受欢迎的一种娱乐形式。” “摇滚,国外的摇滚,是有很多民族摇滚的,所以我也经常在想,属于我们民族的摇滚真的就不行?我觉得不是不可以,对吧。” “谁说摇滚就不能结合二人转了?!” “我这么一试,唉,你别说,还真的很有趣!” 李少杰的话。 突出了一个理直气壮! “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尝试没人搞过,很新!” “所以,会觉得这种感觉真的很奇怪,像是犯病。” “但这不就是新事物吗?而且,我不觉得这是浮夸,我更愿意称其为一种充满民风的特殊尝试。” “如果说区别.......” “我在音乐尝试的时候,非常注意两者逻辑的结合。” “这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配器上除了摇滚标配外,我是运用了相当完整的二人转伴奏传统乐器,而且,在音乐的创作书写上,也非常着重在保留摇滚的同时,去提现二人转本身的民族风情。” “这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有内核的东西,或许表现上会奇怪,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新颖的体验,更有一种以前没有的快乐。” 李少杰耸了耸肩,颇有些自嘲的说道。 “或许,这就是犯病吧。” “哈哈哈!” 主持人笑了出来。 与第一首《艺术家们》相比。 《伎俩》的争议无疑是非常大的。 完全可以说是褒贬不一。 喜欢的人像得了大病一样的魔怔,不喜欢的人听到魔音贯耳都感觉浑身不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