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宿主遭遇致命威胁时,它们又会化干戈为玉帛,通力合作延续宿主的生命。 这一加一的效力偶尔会大于二,这就是桑迪的多蛊流派。 目前该流派只有他一人,他若是不幸身死,多蛊流派直接失传。 当然,别看这套理论简单,可实力不分伯仲的蛊虫哪有那么好找,到头来还得自己培育。 可他没有老爹的资源,手头也搞不到那么多原虫,以至于他不得不尝试虫蛊以外的蛊。 结果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要么不可控,要么致死速度过快。 本质上,蛊奴就是蛊的食物,而一天之内就把宿主的心脑吃空的蛊,再如何强力也不是桑迪所需要的蛊。 这一点他和老爹的观点难得一致,他们都认为虫蛊是最稳定的蛊,并且只有虫蛊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制造。 最后在沼泽的深处,桑迪找到了一种奇特的虫子,它们平时伪装成鲜花抑或果子。 被吃掉后,它们会释放酸液麻痹对方的五感,随后蚕食其某个器官。 最奇妙之处来了,它们不会进一步蚕食宿主,吃掉宿主的器官后,它们会进行伪装并取代该器官功能。 通常他们会吃掉对方的舌头,然后取代宿主的舌头,再向宿主发出难以忍受瘙痒信号。 但它们又不会随宿主意志伸出口外,宿主只能通过不断进食消磨舌头的瘙痒感。 而食物自然要经过舌头,它们趁此大快朵颐。 这顿时给了桑迪灵感,他开始捕获这类原虫,将其培育为蛊,取名为“共生蛊”。 历时数年后,他终于培育成功,该蛊拥有难以想象的共生性与可控性,只是对宿主力量的增幅并不显著。 于是桑迪第一次尝试自己的多蛊理论,他将老爹的神蛊进行了部分弱化,使之在蛊虫层面上无法碾压共生蛊。 混合蛊的效果甚是显著,继承了大部分第一代神蛊的可怕战力,同时延续了蛊奴的生命,并且能执行复杂的命令。 至此,共生蛊成为支撑他多蛊理论的基石。 但仅仅如此,还远远达不到桑迪预期的神蛊。 他所追求的神蛊之核心,不在“蛊”字,而是在“神”字。 这位自诩十全贵物之人,他梦寐以求的,是取代神明。 他认为,蛊神教最大的失败就是信仰了一位虚无的伪神。 想要重启蛊神教,教主无关痛痒,信徒死不足惜,经书可有可无。 而在这一切之上,需要一位真正的神明,一位真正的蛊神。 既然都是伪造的神明,那凭什么不能是十全贵物的自己呢? 人世荼毒且疾苦,人性以愚昧跪求庇护,然神本伪妄,怎奈何?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