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群臣对于进兵路线,攻取目标都提出了许多建议。 但总结起来是四种方案,第一就是直接打北京。 第二是先打山海关,第三则是渡海取登来,第四是走宣大入北京。 皇太极对于北方形势以及辽东形势,甚至中原形势做了全面的思考。 现在打北京实为不智,不仅会出现太多的变数,那些大明围剿反贼的人,也会放弃围剿反贼,同大清作战。 现在攻取北京的主张,皆是时机不成熟。 究竟什么时候下手,还要看天下大势的变化。 最重要的原因,皇太极感到目前自己的军事力量还不够强! 先不说有锤匪贺今朝曾经帅军击败过他。 单单说是大明城池众多,百姓众多,他几次劫掠大明的经验告诉他,只要官民一心,真有县城是他无法攻克的。 语言风俗习惯与大清不同,顺从反叛都在一念之间,想要真正降服他们是很难的。 就怕他们给你跪在地上了,可心里想的还是要反抗。 等你以为攻克此县,前往远处作战,他们就能聚集起众人来袭扰你。 而且皇太极认为既然要征服大明,指定是不能随意屠城的。 否则就算占据大明的某些地方,那里都成了空城,还有什么用呢? 皇太极想着一方面继续积攒力量,一方面等待时机。 待到下一次遇到贺今朝,与他对战能有更多的底气。 否则多败几次,大清甭说鲸吞大明半壁江山了,到时候自保都会陷入困难。 即使皇太极努力的捏合女真人,命名为满人,可人数始终都是少数。 那些野生女真人,在他眼里也多是耗柴。 所以皇太极也批评了那些汉官,认为他们急功近利。 尤其是动辄就要航海去山东,攻山海关的策略。 “上天给了我有限的兵力,若是亏损太多,朕将来如何能够更进一步?” 皇太极甚至对祖可法等人批评,你们出这个主意,就是为了敌人而损害朕的兵马,这个战术有个屁用? 渡海的风险太大了,皇太极更加损失不起。 即使有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皆是乘船渡海投奔他的,经验丰富,但他也不会轻易走这条路。 在皇太极的心中,还是路上更加稳妥一些。 在船上,命都没有掌握在他的手中,风浪一来,想跑都跑不掉。 最重要的是皇太极个人的战略眼光,这些人只看到了北京或者山海关,却没有看到他们眼前无法逾越的宁锦防线。 这会大大增加他出兵的风险。 每次入塞都是经过蒙古人的地盘,大清因为贺今朝的缘故没有统一漠南蒙古。 若是“天可汗”贺今朝下令蒙古人袭扰他的后路,同时奔袭沉阳等地作乱。 就如同以前蒙古人进入辽东,给大明裹乱一样。 重兵在外的皇太极如何能够顾及本地,两方不失? 一旦出征作战,必定是有侧重点的。 届时大清出征士卒的个人利益都不能得到保证,他们还有心思在京师与明军等各方势力作战吗? 这条防线无法打破,皇太极是没法子安心入关的。 皇太极驳斥了两条路线,就剩下两个了。 接下来便是先攻打山海关,还是先屯兵广宁,扼守宁远、锦州的门户,伺机夺取这两个地盘。 同样作为大明秀才的杨名显也给皇太极提出了参考意见。 皇上若是急图,就打北京。 若是不着急,那便要扩地屯田,派兵马驻扎在宁锦地界处,驻扎屯种,时不时的派人围攻,让城内守军不能耕种。 宁锦无粮久守之下必然弃城而逃,宁锦归我大清所有,山海关指日可下。 只要山海关归我大清,那今后出征便再也没有了涉险远走之苦。 清廷的军事会议接连开了好几天。 皇太极某一天突然觉得战胜大明有了更大的信心。 因为他晚上做梦“入明宫”了。 对于这件事他很是兴奋。 昔日他曾经梦见入朝鲜王宫,结果拿下朝鲜,如今梦见入明宫,必然是能得大明天下的。 诸臣对此皆是狂拍马屁,并且叫史官给记下来。 如此大喜的局面,张存仁作为祖大寿的老部下,率先上谏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