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王象坤就是要把贺今朝这条鱼儿给钓起来。 他才不是一个主张招抚的人。 只要把这些提出要求的乱民全都杀光,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一帮秦地来的乱民,还敢来他治下的晋地作乱,烧杀抢掠,为非作歹。 这种人有什么资格被招安,就算是陛下想要招安,也得想法子偷偷弄死你们这群人。 王象坤深刻的认知三秦乃是黄河上游,延安、庆阳为关中屏障,榆林又是延、庆的屏障。 无榆林必无关中,所以靠近榆林的神木、府谷、河曲等地非常重要。 可惜朝廷之上的重臣只是以为小民乱,不曾以秦视秦,更不曾以天下安危视秦,所以才会误视秦地饥民全部为盗贼。 以至于从天启七年开始,陕西民变势如燎原,不能短时间扑灭。 如果不筹集军饷,继续增兵,恐怕官军去了东面,流寇就跑到西面。 官军被拖的兵疲将老,流寇就能裹挟更多的人加入他们。 如今便更证实了流寇是这样的。 只不过以前只在陕西省内晃荡,现在扩展到了临省山西,并且在山西把起义事业搞得有声有色。 陕西问题并不只是陕西问题。 势必会危害全国,如果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王象坤其实早就关注过陕西,也曾经上书过,奈何朝廷都重点关注辽东。 无论是陕西本地官员,还是朝廷都不重视,以至于秦地流寇做大。 等到固原兵变,武之望不是病死,而是畏罪自杀的消息传出去。 朝廷的才觉得陕西的局势已经严重到这种地步,第二个便是没有人愿意干三边总督这个空缺。 实在是太危险了,大家都是要发财过好日子的。 所以拖了几个月,都没有一个官员来陕西挑起这幅危险又艰难的摊子。 吏部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推举了只会“顾全大局的”杨鹤。 杨鹤因维护熊廷弼被魏忠贤给除名,一介白身。 结果被崇祯皇帝给起用,然后为了感恩,他就开始不断的上书陈情利弊。 杨鹤本来吏部就是硬着头皮推荐,希望皇帝能够拒绝,按照惯例杨鹤的职务是不能外派的。 但出奇的是皇帝在平台召见了他,同意了吏部的举荐,对杨鹤委以重任。 杨鹤推辞,因为他的从官经历很简单,从知县到御史,从无带兵经验,面对陛下如何平叛的问题。 杨鹤啥都不清楚,搞不懂细节,只能泛泛而谈,说自己清愼自持,抚恤将士而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