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是提前将鲁国的大夫、士人与阳虎、三桓做切割。 二是拐弯抹角的暗示齐侯和晏子,鲁国的民众其实对齐国并没有什么偏见,我们鲁国之所以奉行亲晋政策,这全是阳虎和三桓的锅啊! 虽然这段话不足以更改齐侯杀鸡儆猴的决心,但只要他接受了这个暗示,那么攻打鲁国时,必然会手下留情。 因为这等于让齐侯看见了一丝把鲁国争取到齐国阵营的希望。 而齐国攻打鲁国的出发点,也就从最开始的杀鸡儆猴,变成了铲除小人阳虎,帮助鲁国重回正确的道路,彰显仁德霸主风范。 换而言之一句话。 你们齐国人把阳虎把守的阳关冲塌了我都没意见,但能不能别来糟蹋我们菟裘,求求了! 晏子听到这里,沉吟一阵,问道:“鲁国的国内,难道还有反对阳虎的卿大夫吗?” 宰予闻言,假意咳嗽了一声。 听到这声咳嗽,子贡立马明白自己来活儿了。 他含笑点头道:“自然是有的。” “喔?”晏子惊奇道:“请问是哪一位呢?” 子贡回道:“是小宗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 “孔子?是孔仲尼吗?” 子贡恭敬道:“正是。” 晏子听到这两个字,神色立刻平静了下来。 “想不到他居然在鲁国被任用了。不过以他过往追随鲁昭公流亡国外的行为来看,他的确不可能认同阳虎的做法。” 子贡闻言笑道:“鲁国的百姓爱戴他,就像是齐国百姓爱戴您一样,您二位都是一样德高望重长者。 现在孔子如此反对阳虎,鲁国百姓又怎么会认可他呢?” 晏子闻言,胡须动了动,沉默了一会儿后,还是摇了摇头。 “你这句话有两个错误。” 子贡疑道:“请问是哪两个呢?” 晏子回道:“我并不是什么德高望重的长者君子,我与孔仲尼也并不一样。” 子贡这才想起晏子并不喜欢夫子,但他又觉得这老头实在有些倔,于是便请教道。 “如果不是君子长者,您二位为什么能够得到百姓的爱戴呢?既然能得到百姓的爱戴,您和孔子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晏子听了这话,起身回道。 “如果民众爱戴我,大概不是因为我是个君子,而是因为我是个忠臣吧?” 子贡听到这话,脸色都变了。 宰予见他上头,赶忙伸手想要拉住子贡,但子贡这年轻气盛的年纪,哪里听得进他的劝。 子贡起身问道:“您这话的意思是说,跟随鲁昭公流亡国外的孔子并非忠臣吗?” 晏子也不反驳子贡,而是笑着回答道。 “大概是你与我对于忠臣的标准不同吧。” “那么请问您对忠臣的标准是什么呢?” 晏子回道:“君王遇到了灾难,真正的忠臣不会为他去死。 君王流亡国外,真正的忠臣不会去跟随。” 子贡闻言更恼了,他问道:“君王剖开土地来封赏给臣子,分出爵位来使他们尊贵。 但到了君王遇到灾难的时候却不肯死节,出国流亡的时候却不肯随行,这难道能够称之为忠吗? 请恕我从未听说过这样的道理!” 晏子摇头道:“贤能的忠臣如果有什么建议就被君王采用,君王就会一辈子都不至于遇到灾难,做臣子的又何至于为他去死呢? 贤能的忠臣如果有什么劝谏就被君王接受,君王就会一辈子都不至于出国流亡,做臣子的又何至于跟着他流亡呢? 假如什么建议都得不到采用,君王一遇到灾难就为他去死,这不叫做忠诚,而叫做枉死。 假如什么劝谏都得不到接受,君王一出国流亡就跟着去,这不叫忠诚,而叫做愚昧。 所以说,真正是忠臣的人,应该总是能够向君王提供好的建议,却又不会盲目地同君王一起陷入到灾难之中。 所以从前纣王无道,微子屡屡向他提出建议,然而却不被接受,于是便离开了他。 而比干强行向纣王劝谏,最终被剖腹挖心。 但最终殷商的遗民得以在宋国的土地上延续下去,殷商历代先君的神灵得以继续享用祭祀,这难道是比干的功劳吗? 这都是微子这位忠臣功劳啊!” 子贡听完这段话,脸色直接变了三变,想要出口反驳,但晏子的论断有理有据。 他要想指责,只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发难。 可他偏偏又是个重视结果的实用派,这让他如何张得开嘴? 而宰予的脸色也随之变了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