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一路风雨兼程,二月下旬,徐月一家在走错三次路的前提下,终于横跨渤海郡,来到了它最东边的港口——易京。 这里的人说方言语速很快,有时连徐月都听出不出对方说了什么。 好在一家子学习能力不错,基本交流还是没问题的。 有徐二娘做的假户口本在,一家子接连顺利渡过好几个关卡,别人问要去做什么,统一口径都是回复对方:我们要去奔丧。 这年头不远万里前去奔丧是一件值得夸奖的善事,守卫们基本都不会继续盘问下去。 易京是座繁华的海边城市,这里有港口,上面停的船却很少。 一眼能够看到的,不是官船,而是私船,多为当地世家豪强用来运送货物的货船。 最大的船,船身长60步(两足一步,一步一米三,约78米),宽十步(13米),共三层,上面立着一面鲜红旗帜,上写着“公孙”二字。 徐月记得三国时期,吴国战船和规模最庞大,光小船就有数千只,其中最大的战船有五层楼,长120步,开四门,能在船上走马车,能载2000余人。 这规模,堪比现代小型战舰载量,可见古人智慧。 一行人在易京找了一家官方驿站住下,就兵分三路行动起来。 徐大带着徐二娘出门打听大船信息,王氏留下在客栈收拾打点,看着王家姐弟的同时,同驿馆里的商贾探听海上的情况。 而徐大郎徐月兄妹俩,则跟着王大有一起,牵着还没坐热乎的牛车,前往东市,准备贩卖。 易京靠海,畜牧业是短板,牛马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之前王氏花近九千钱置办下来的牛车,在易京市场上,随便有人开价都是一万起步。 特别是徐家的大青牛,收拾得又干净,看起来也壮实,面貌也属上佳,在一众歪瓜裂枣面前,格外突出。 有位前来采办的大户管家,出价八匹绢布准备换牛和车。 绢是比帛更细密且有色彩的布料,比丝帛更好,一匹绢布大约1500钱,八匹绢相当于一万二千钱,于是徐月就拍板卖了。 这一路上徐二娘就给大青牛喂些草料,值不了几个钱,这么一算,白坐了这么久牛车不说,还能另赚三千钱,简直不要太划得来。 王大有肠子都晦青了,只恨自己之前没跟着王氏,咬咬牙也置办一辆。 可惜千金难买早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