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疯狂的石头》这部影片,张榆是最大的投资方,可并非唯一投资方。 万盛影视也是投资出品方。 或许投资不多,可该有的便利,也是有的。 不然,若非《封神》提档,一部小成本影片怎么可能拿下百分之二十的排片。 哪怕同期没有大片上映。 即便《封神》这部大片提档,《疯狂的石头》依旧拿到百分之十五的排片。 可想而知万盛影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若没万盛影视的投资在,这部影片初始排片能拿百分之十,恐怕就很不错了。 背靠大树好乘凉。 《疯狂的石头》宣传发布会开始。 前来的媒体记者数量还真不少。 冲这部影片本身来的,还是冲张榆个人来的? 或许都是。 不过,不管他们来的目的为何,来了就是好事儿。 宣传嘛,不怕记者多,只怕记者少。 这类宣传活动,张榆自然也是有经验的。 这经验不是来至《活埋》,而是来至徐森的《江湖》,以及张航的《长城》。 这类宣传活动,流程也大多相似。 最后,无疑都是接受媒体采访。 《疯狂的石头》演员之中,名气都不怎么样,至少难以跟张榆相比。 这也是宁远非要拉着他宣传的原因。 一到媒体采访环节,张榆也就成了众记者的首选。 “张先生,网上传闻《封神》提档,乃针对你编剧投资的这部《疯狂的石头》,你对此怎么看?”一个记者问道,“《疯狂的石头》这部小成本电影,经得起《封神》这部大片冲击么?” “《封神》为何提档,是否冲《疯狂的石头》而来,你们不应该问我。”张榆淡淡的说道,“不过,我们这部影片,虽然只是小成本影片,但我自信它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张榆什么意思? 他似乎没否认《封神》提档是针对《疯狂的石头》啊! 对,就是没否认。 他甚至还让众人去问《封神》为何提档,为何要针对《疯狂的石头》。 嗯,他就是这个意思。 不是也是。 而他后面那句是什么意思? 那就是在说,橙子传媒《封神》这部大片压不住《疯狂的石头》的光芒。 甚至还有可能被《疯狂的石头》的耀眼光芒所掩盖。 他张十三好大的自信。 他哪儿来的自信? “张先生觉得《疯狂的石头》会胜过《封神》这部大片?” 有记者追问道。 他们理解错了么? 错了就错了吧! 张榆自然知晓媒体误会了他之前话语的意思。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宣传嘛,不制造话题,宣传效果怎么好得起来? “怎么才算胜过啊?”张榆说道,“口碑,还是票房?” “两部影片类型不同,如何比较?”张榆接着说道,“《疯狂的石头》票房过亿就能回本,而《封神》若投资真破三亿,票房没个十亿,怎么回本?” 《封神》宣传上说的是投资破了三亿。 至于究竟多少,估计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不过,张榆感觉应该是有水分的。 圈内这种事儿很常见。 制造声势嘛! 就如《封神》还打着冲击国际市场的噱头呢! 那些媒体记者,显然是想将两部影片架在一起烤,把事儿搞大。 张榆自然乐见其成,十分配合。 整个发布会显得十分和谐。 当然,张榆也不会傻乎乎的把这宣传活动当成他的个人秀场,时不时的还是会把话题转移到宁远,以及影片其他演员身上。 一场发布会结束,那些媒体一报道,《疯狂的石头》和《封神》这部影片联系更加紧密了。 宣传上,《疯狂的石头》可谓占尽了便宜。 不过,如此也并非没有风险。 就像如今,网络上嘲讽之声不断。 一部小成本喜剧片,竟然敢拿来跟一部投资破三亿的大片相提并论。 凭什么? 你的脸呢? 尤其是《封神》主创对《疯狂的石头》的极为不屑,无疑更让这种声音多了起来。 其中导演冯永清更是对张榆和宁远毫不避讳的嘲讽。 他们也懂电影? 不过是运气好拍了一部口碑不错的电影,就以为自己懂电影,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 这无疑让彼此火药味更浓。 当然,这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比如冯永清说张榆和宁远不懂电影,甚至还提到《活埋》。 他话里话外无非是若让他拍这样一部影片,肯定会比宁远拍得好。 至于张榆在影片之中的表演:演技勉强,略显浮夸。 换着任何一个演员,多拍几条,也能达到那样的效果。 《活埋》那部电影之所以成功,那纯属是他们运气。 而这样的人走不长远的。 第(1/3)页